现场评课:最是山花烂漫时
金秋时节,丹桂飘香之际,来到富有畲乡风情的景宁畲族自治县,在飞云江畔的景宁民族小学细心聆听了十位教学新秀展示的课堂教学,精彩纷呈,体会颇深。著名的美学大师朱光潜曾说:天上的云霞有多么美丽!风涛虫鸣的声音多么和谐,用颜色来摹绘,用金石来比拟,任何美术家也是作践天籁,糟蹋自然!的确,世界之美无穷也!课堂之美也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只待有心人去体味、感受与玩味,更要用你圣洁的心灵去珍视、感怀与包容,从而达到像陶渊明所说的那样: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只待静静地从旁欣赏,细细地体味,独享那一份淡定与从容,玩味那一份读懂的欣喜!于是,笔者以“最是山花烂漫时”作为学习体会的概括,亦是新秀课堂境界的描摹,相信听课者闻其声,见其人,听其课,悟其语,必感其心,正所谓“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矣”!
赏尽人间花与雪,朵朵红云拥日飞
纵观十节课堂,每一位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个人教学能力极致的发挥,节节精彩,个个闪亮,真可谓“赏尽人间花与雪,朵朵红云拥日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细细体味用心之处,笔者认为,一是眼中有人。所谓的眼中有人,就是心中有学生,课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体验为本。调查发现,课堂中真正做到眼中有人是很难的。教学中,我们总想尽可能多地教给学生知识,更多的关注是教学环节,是教学语言的表达,因而我们总是一个劲的不停地讲,惟恐知识遗漏,然而却事与愿违,学生们并不领情,学习效果自然是事倍功半。为什么,因为我们眼里只有教材和知识,没有学生!叶澜教授说:“学生是构成教育复合主体的不可替代、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不关注学生对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不着力于对教育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的培养与发展,只把教育当做知识的记忆和技能技巧熟练的过程,那么,教育将类似于‘驯兽’。” 因此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与情感的变化,并根据学生课堂上的思维的律动,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理应成为我们课堂关注的中心。许多课堂的探索发现,对学生的关注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新的倾向,从关注教向关注学的转变已成为教改新的主流。
二是心中有“才”,体现在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驾驭”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有三种:1.驱使车马;2.比喻掌握控制;3.充分的应用和利用。那么充满生命情致的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课堂驾驭能力至少有两三层含意:一是对课堂的教学过程的引领能力,即对教学方向有着明确的把握与引领;二是表现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即对教学过程灵活的控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能自始自终按照教学目标的方向前行;三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的调控中的创造能力,即在教学过程引领中能对课程资源进行合理的应用,并以此为生发点,从而有效生成学习过程,将抽象的语文转化为感性的语文。例如缙云施竹慧老师的《欢庆》课堂教学,教师语言极具风格,展现了课堂的调控与驾驭能力。同样,莲都的黄碧霞老师又以其细腻独到的风格,引领孩子走近《巨人的花园》,玩赏体味文本语言的风格,兴趣盎然,水到渠成。
三是手中有法。叶圣陶先生曾说:“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点明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创新运用,十位教学新秀也展示了对课堂教学的理解,恰到好处的运用了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进入文本世界,探寻文本意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对语言本位、能力本位为课堂教学核心的思考与探索,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语文新版课标旗帜鲜明地将其作为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要素:“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点在以往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是没有的。仔细阅读导言部分,由原来的289字增添到440字,其中5处提到关键词——语言文字。可见,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已经成为新时期语文课程的核心要素。转换教学视角,实现语言的内容与语言形式的弥合,语言理解与语言表达的统一及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的浸润,构建语言文字为核心的语文教学体系是新时期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方向。
玉经雕琢方成器,课要丰腴人要安
玉经雕琢方成器——课堂教学亦是如此,须经细心雕琢,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方成课堂之境。课堂要有丰腴之美,体现教学的深度,师者在课堂中须淡定从容,举重若轻,方显教师游刃有余的教学境界。笔者认为须从三个方面下功夫,从而提升教学之境。一是让教学环节发生教学意义。任何教学环节不仅仅是一个过程,更是一个必须发生教学意义的过程,这样教学环节才有效,否则就是无意义的教学环节。以读课题为例,怎么样让普通的读课题发生教学意义呢?王崧舟老师指导读《慈母情深》,只是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话:恭恭敬敬地读课题——慈母情深!只此一句,尽显深厚教学境界,使普通的读课题发生了强烈的教学意义,隐含着母爱的深情意蕴,学生读题时发生深刻的思维含量和无限遐想,并以此奠定课堂的基调,可谓高明至极!再观《欢庆》一课,一读指导两个字的读音;二读理解,欢庆即为欢乐的庆祝;三写板书注意观察字形;四是欢庆因庆之外还有欢庆什么节日。将读题、理解、拓展、运用结合在一起,又蕴含着人文、语言完美结合,体现着读课题的价值思考,将教学环节发生的教学意义发挥得淋漓尽致。然而整体上去看,还有许多教学设计的环节指向不明,教学意识不够清晰,致使许多教学环节并没有发生教学意义。
二是让学习过程发生真实的学习体验。每一个教学过程都应该是学生发生学习体验的过程。叶澜教授曾说过,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尤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与文本内容相一致的情感,让学生披文入情,把间接的文字符号转变成为真切的情感体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而设置适度且有梯度的讨论问题,选用恰当的录像动画,组织有效的朗诵和表演,甚至指导学生围绕专题进行课外调查、办报、参观等实践活动,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作品的内涵与意蕴。这样,学生的领悟、鉴赏就有了基础,阅读学习就有了乐趣。以《风筝》教学为例,先出示《村居》,提出问题:说说这首古诗的意思?显然此问并非是指向教学目标,《村居》出示的目的是引出“风筝”而已,并不是说这首诗的意思,只此一问将学生问得“傻”了,这样的错位导向造成了不协调的学习氛围。继而出示资料袋,让学生读之,由此也失去学习的意义。从这两个学习过程来看,教师并没有将学生的学习方式与体验考虑在内,而是从教师教学本身去考虑教学环节,因此,学习的意义与体验也就没有发生。同样,生字词的学习仅限于读(思维深度),猜童话人物仅限于猜(学习意义缺失),片断描写仅限于写情(语言关注缺失),都是真实学习体验的缺失,都有待于进一步明确与提升。
三是让文本成为学习语言的载体。叶圣陶先生有段著名的论述:“‘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么‘讲’。说到如何看待‘讲’,我有个朦胧的想头。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这其中的“教”就是引导、启发、赏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达到不“教”之目的。因此,教语文不仅是教课文,更是教语言。着眼于语文课程的视野,才能将语文拓展出新的天地。让文本成为语文学习的载体,成为语文学习的例子,通过学习文本,发展语言能力。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一鹤排云而上,恰好展示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浮云飘幻的开阔景象,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作者的思绪才可以纵横驰骋,“诗情”也随着凌空的白鹤飞到“碧霄”,这也是语文教师的追求与梦想,也是表达教学新秀有如睛空一鹤,在教学中增长实践智慧的勇气与希望,借此机会提出几点想法与建议:
一是语文教学的环保意识。所谓语文教学中的环保意识,就是目标明晰、意识明确、方法明了,即多余的教学环节、教学语言、教学设计皆要去除,将有教学意义与学习意义的内容充实课堂,从而提高学习的实效。这种环保意识,来源于课堂良好的感觉能力——这是一种良好的教学状态和强烈的教学意识。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时知道自己所处的教学真实状态,表现为三方面的内容:敏锐的感知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而清晰的学习目标的把握;强烈的教学意识,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状态中。其表象为教学自然流畅,一切尽在教师的“预设”之中,全无“意料之外”的教学理想状态。当然这种课堂感觉能力可以感觉到自己的真实教学状态可以是良好的,也可以是感觉到“不自然”“不和谐”的教学状态。同样是良好的课感,只是具有良好课感的教师在面对“不自然”“不和谐”的教学状态,能适时、适当的做出调整,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状态。观察十节课堂,不难发现,还有许多教学设计、教学环节与教学语言,存在着无效、低效的问题,过于繁冗,没有将教学效果发挥到极致,存在着修正的空间。
二是语文教学的得失意识。《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语文教学也有这种患得患失的体验,其表现是不舍得放弃,文本所包含的内容、思想、语言与人文皆收归其有,因此,教学兼顾太多,目标繁杂,达不到教学的效果。所谓大舍大得,不舍不得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在40分钟的语文课堂中,更要懂得舍得的艺术。要懂得舍得的艺术,就要求教师学会读懂文本的基础上,选择教学内容,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松鼠》一文,可以“教”的东西实在很多,生字词语、段落结构、描写方法、批注方法、文体特点等等,但在40分钟的学习中,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应有所取舍,有所放弃,才能将一个点做到位。一课一得,是语文教学要追求的一个目标。舍得,是一种精神;舍得,是一种领悟;舍得,是一种成熟;舍得,更是一种智慧!
三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意识。语文课程的核心要素还是语言文字的运用,文化的传承必须在语言的体验、习得、积累、运用过程中自然渗透,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浸润过程,而不是纯粹的“人文”教育,即在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成为语文教学发展的艰难抉择。王尚文先生在《走进语文教学之门》的“后记”中指出,语文教学工作者面临着“四大洋”:语言、文学、心理、教育。语言是语文教学工作者的“第一大洋”,语文教师应当怀抱着中华文化的视野,在语言的海洋中徜徉,从而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因此,教学的终极指向是语言的习得与发展,教学环节的设计要以学生的语言发展为着眼点,要为引导学生习得语言服务。三堂《巨人的花园》教学中的练笔设计,结合文本的学习内容,设计得精当而有效,实现了语言的迁移与运用,特别是黄碧霞老师的课堂,始终注重词语的积累与运用,巧妙地结合文本教学实现语言的发展;《风筝》教学的练笔可以设计在说话练习当中,既结合了文本学习情境,又为深入体悟服务,可一举两得;顾梅娟老师的《松鼠》教学,紧紧围绕着“拟人”的写法,体会文本的语言精妙,并迁移运用“拟人”书写动物的外形与特点,在最后的教学评价中仍然围绕着这样的写法进行反馈,让学生体会学习过程,学得较为自然,颇有成效。
以上学习的感怀也好,评课的感受亦可,有识之士只当街坊片言只语,一笑置之而已。本是井底之蛙,浅尝辄止罢了!是不是也可以用赵丽宏的那句话来形容:“我觉得这样解读也不错。其实,每一篇文章,每一个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解读。” 文章解读如此,课堂教学解读如此,生活解读亦是如此!
最后,为五位教师各写一句诗(前两位隐含上课内容、后三位隐含姓名,信手之作,有些文句为偶读所得),凑成一首诗,作学习感怀,贻笔大方,请勿见笑!
最是山花烂漫时
——听课感怀
纸鸢声里憧憬在,循循善诱味情浓。(《风筝》)
欢庆之时结硕果,游刃有余尽在心。《欢庆》
冰雪重天风刺骨,换得艳香花满地。(刘艳香)
碧水清风柔情意,天边霞鹭款款飞。(黄碧霞)
蓝情美景课中得,时有幽花一树明。(蓝小花)
秋风瑟瑟微寒露,最是山花烂漫时。(总体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