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继续教育>详细内容

继续教育

巧用多媒体 激活数学教学

作者:新教师 郑凤娟 文章来源:湖山中心学校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2-04-18 字体: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绝不应把结论简单的灌输给学生,而是既重视学生对概念的形成,又重视学生对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现代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能够生动形象地再现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在小学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和逻辑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架起桥梁。在实践中,我体会到适时巧妙地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获取丰富的感性材料,经过头脑加工,建立牢固的表象,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建立牢固的数学概念。

一、用直观教学,引趣激情。

如在中年级教学《长方形的周长》一课时,我利用电脑展示了一个长方形,然后跳出一只小老鼠,让小老鼠沿长方形的四周走一圈,告诉小朋友,刚才小老鼠走过的路线就是长方形的周长。学生看见活泼可爱的小老鼠,兴趣一下子激发起来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长方形的周长概念,学生既理解了概念,又加深了概念的认识,为下一步长方形的周长计算作了铺垫。

二、把静态的数学概念动态化,促进知识构建。

要使学生在学习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时,感到有兴趣,就应该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把静态的数学概念动态化,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例如,为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有关系”这个概念,可以设计了一幅动画,先出示一只角,然后使角的两边往里合拢,再使角的两边张开;再让学生拿出自备的角的学具,自己动手,仿照计算机中的动画,使角的两边张开、合拢。教师提问学生:“此时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有没有发生变化?”启发学生思考:“那么你认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呢?”此时无声胜有声;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这样,既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又使每一位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三、加强知识间的联系,突出新概念本质,形成知识体系,加深认识。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供各种材料和事例,使其共同的非本质属性不变,而变换本质属性。这样可以使学生正确辨别事物,形成知识体系。在教学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等推导各种图形的面积、体积时,运用多媒体手段,能够生动的展现转化过程,远比教师抽象的讲解和学生描述生动的多。学生通过计算机形象直观的动画演示,分析各图形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对这些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四、注重过程,导出结论。

过程是思维的轨迹,只有注重过程,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注重过程的教学尤其显得重要。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一课时,可利用计算机先出示一个圆柱体,然后分解圆柱体后发现圆柱由三个面组成。教师指出:圆柱体各个面的总面积叫它的表面积。至此学生对“表面积”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再通过计算机中三个面的移动比较发现,圆柱的两个地面相等,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时底面周长,款式圆柱的高。通过圆柱体的表面展开图的演示,可得出求圆柱体的表面积计算。教师再出示题目:求无盖圆柱形水桶的表面积或圆柱形水管的表面积等。学生就会灵活运用,而不至于死套公式。

五、巧设练习,及时反馈、补偿,巩固提高。

要使学生真正获得数学概念,还要使学生通过对概念的运用进一步深化对概念的理解。教师应精心设计练习,及时进行反馈。教学“搭一搭”一课后,我设计了如下三组练习。第一组:连线题,将看到的正面连在对应的立体图形上;第二组:画一画,给出立体图形,画出对应的正侧上面的图形;第三组:给出方块范围,只给两个面的图形,还原立体图形。第一组是基本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第二组题,让学生进一步建立空间概念。第三组,则是深化练习,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如有困难,可以通过动手搭一搭,从而拓宽学生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以上分层次的检测学生练习情况,及时对学生进行反馈和补偿。

总之,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组织教学,能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使概念教学生动形象,能够全方位地调动学生思维,充分发挥视觉和感知的作用,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学习,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