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继续教育>详细内容

继续教育

向“先锋派”特级教师学习课堂训练

作者:实验小学 黄华瑛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1-04-26 字体:

向“先锋派”特级教师学习课堂训练  

——龙游听课有感  

 42223日,浙江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先锋派”教学展示活动在美丽的姑蔑古都——龙游如期举行,我校四位语文教师在鲍宗武副校长的带领下参加了此次活动,与各校的同行们共同见证了特级教师们“先锋派”的倾情引领,欣赏他们为我们演绎在轻负高质的历史背景中,语文教学期盼着的“美丽的转身”。

通过为期一天半的观摩听课、专家点评,使我对语文教学的“美丽转身”,如何“转身”的内涵有了更深切的理解。以下是本人针对这几堂课及结合现阶段语文教学现状谈几点个人体会。

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主要的语文实践形式就是课堂训练。观察我们教师的课堂训练,不难发现,有些课堂训练确实存在着无效、低智力、重复等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所以,在语文教学中,科学的言语训练是学生学习的必要途径,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建设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那么,怎么样的训练才是科学的课堂训练呢?通过此次听课学习我认为,科学的课堂训练应该有以下四大特征:

科学的课堂训练是“需要”的训练  

所谓“需要”的训练,有两层含义:首先,这样的训练是语文课程本身规定需要学生加以训练掌握的,就是说教材内规定的训练内容;其次,这样的训练是学生本身需要训练的,就是说学生还没有掌握的内容。我认为,课堂教学中真正需要的训练,应该是这两个需要“交集的部分”。本人在认真听特级教师们上的七堂课后发现,其中有四堂课中,教师都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学写批注、练笔。王红校长在四下《扁鹃治病》一课教学时,在课堂进行到第四个板块教学——找描写扁鹃的话体会人物特点和情感这一环节,师让学生在自由朗读中在句子旁写下自己的感受;当课堂进行到最后一个环节——通过练笔,深入领会寓意,这一教学设计中,王校长也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练习题让学生学写练笔深刻领会寓意。学生在书写时,教师在巡视的进程时,也不忘随机点拨用哪种形式的词语好……这无形中也暗示着学生要学会用简练的四字词语等等。在特级教师王春燕执教的五上《松鼠》时,教学环节中也有两处让学生写下批注。其中一处设计是这样的,在放读中探究作者意图的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将课文的四个段落与《百科全书》中的知识点作比较,把自己有感受的句子画出,重点词打上记号并写下批注。在其它两节课中也是如此。特级教师们都无一例外地让学生在有感受的句子及词语等地方随机写下自己的感悟体会,其过程并没有说显得刻意与拔高难度,他们都是与整堂课的设计紧密结合,按学生的表达需要进行,真正做到水到渠成,自然天成。学生在书写体会的过程中有所领悟有所收获。  

看看特级教师们的课堂,再认真审视自我,自己所从教的六年级,虽然常常在语文课堂上也让学生学习写批注,但有时却并不是顺学按需进行,也常常无形中降低或拔高难度。记得杜威有句名言:“教之于学就如同卖之于买。”“需要”的训练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实际学情和课程目标之间的差距,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在“需要”训练之处扎实训练。至于罔顾“需要”,看见名师在课堂上练几次,也在自己的课堂上练几次,这是另一种形式的“东施效颦”、“纸上谈兵”。  

科学的课堂训练是“无痕”的训练  

从广义上讲,家庭作业也是一种“训练”。但是我们也知道,学生对家庭作业很难说得上是喜爱的。学生不会不知道作业对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性,可是他们还是不喜欢做家庭作业。这是为什么呢?除去作业的难度和数量不讲,光是作业那“明显的训练味”也是重要的因素。我们的课堂教学何尝不是这样呢?从表面上看,是学生的参与度不够,积极性不高,分析一下原因,还是在教师的教学板块刚一展开,学生就已经明白老师要开始“训练”了。所以,我们的课堂训练能不能设计得更加别致一些,没有那么明显的“训练味”,甚至让学生还没有感觉到“训练”的时候就已经训练好了呢?还是谈谈特级教师王春燕执教的五上《松鼠》这堂课教学,王校长在课前布置了学生预习任务,并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每进行到一定阶段便有意识地展示了班内学生的预习成果来提示或总结知识点,她的这一做法,真正发挥了预习的作用,以学定教,将整个预习过程贯穿于课堂。我想,这才是真正预习的能力“无痕”的训练,要求我们教师在设计训练、实施训练时,更加艺术、更加精致,不要有那么明显的训练味。“无痕”不仅仅在于以上,它还可以是不要刻意地讲解文章结构却能够做到让学生领会文章谋篇布局(《老人与海鸥》板块学习),要反复强调某个句子的重要性却能够做到让学生感知它的奥妙,不要专门解释用词的恰当和简洁却能够做到让学生深入理解(如提示《扁鹃治病》的寓意。)在语文教学中要做到在不拘形式、不着痕迹的“训练”中解决问题。  

科学的课堂训练是“坡度”的训练  

朗读训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但是,学生喜欢在课堂上朗读课文的,并不是很多。针对有些课堂上学生课文读了不到三次就厌烦了的问题,支玉恒 老师指出原因有二:一是朗读教学形式单一,不能摇曳多姿;二是教者只把朗读当作教学的目的而非手段,学生“为读而读”,必生厌倦。在平湖百花小学校长王自文校长的《舟过安仁》教学中,这种朗读的方式得到了真正精彩的诠释。在教学时,教师运用背诵,看图联想,意境描述,师生伴读,生生对读等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古诗的朗读训练。形式的多样化,令学生兴味盎然。学习效果也不言而喻。我认为,以“为读而读”、“为写而写”、“为说而说”的课堂训练,之所以让学生厌烦,是因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没有在训练中得到丰富和提高,只是在原有的水平面上滑行。训练与不训练的差别不大,甚至没有差别。像王自文校长,他不单单是简单的朗读方式变化,在变化中“坡度”的一点点螺旋上升,由易到难,这就是真正的 “坡度”训练,要求我们教师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时,要“向青草更深处漫溯”。让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坡度”训练中不断上坡。  

科学的课堂训练是“多效”的训练  

新课程教材本着“减少头绪,加强综合”,“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的精神,用“词语盘点、日积月累、口语交际、我的发现”等替代了原“基础训练”中拼音、字、词、句、段、篇、修辞、逻辑的单项练习。这提醒我们,在课堂训练中要探究如何优化组合训练版块,变单项训练为综合练习,实现高效低耗,做到训练一次收获多项成果的“多效”训练。在王红校长四下《扁鹃治病》教学时,其中一教学环节是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她指导学生抓课题,抓关键词等方式,在学生概括过程中,“事情的经过”在老师的一再教导下逐步得到修整,变得精练。学生阅读能力及语言能力得到了真正的提升。“多效”的训练,要求教师在实施课堂训练时,首先在设计上下功夫,进行“精选”、“归类”、“合并”,做到训练的内容能够举一反三,减少重复、低效的训练,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相关知识,更能够在训练中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进行人文熏陶,起到触类旁通、探究规律的作用。这应该是对我们教师比较高的要求。  

“学无止境”,追求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归根到底离不开教师的理想素质,那七堂精彩课堂的演绎,凝聚了多少他们背后付出的辛劳,那是他们高尚的师德、科学的理念、渊博的学识、卓越的能力、教学的艺术个性和厚实的科研功力,这是每一位教师致力于终身都跨越不尽的高栏。这是教育领域永远无法举行竣工典礼的浩大工程。让我们为之而努力!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