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继续教育>详细内容

继续教育

一切从家校合作开始

作者:叶洪高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1-01-17 字体:

一切从家校合作开始  

   

“家长与教师的教法相反,教育效果基本无效,家长不支持、不教育,教育效果减半;”“孩子教育的失败,整个家庭都可能陷入灾难。”“多为孩子做些事,那叫积德。” 培训期间,专家的几句话,让我更加坚信改变现状必须从家校合作开始。  

众所周知,现实已经把我们教师推向了弱势群体,教师教育责任的无限性与教育手段的有限性,真的让教师很无奈,教师教育学生只能走“华山一条路”——利用“口水”进行说服教育,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介于法与责的夹缝中生存的教师们,从会管、敢管到管不了、怕管、不去管学生的现象已不足为怪,而这恰恰又助长了学生各种不良行为的肆无忌惮的恶化。以至于各校出现“家长管不了、教师因不敢管而不去管、事情天天犯、判刑够不上”的学生越来越多。我们很难想象他们在校是否会对同学、教师的人身造成威胁?长大后又会在社会上做出何“壮举”?  

事实上,几乎所有介于法与责的夹缝中生存的义务教育教师,都在为在家“老子”第一,吃父母、用父母,动辄训父母,如果父母动手教育,或是离家出走,或是与父母大大出手的“霸王”学生的教育管理感到无招、无奈,以至于上课面对他们时都深感恐惧。同时,也为自己教学的无效而感到烦恼。  

是的,义务教育阶段,如果一名教师能搞定所教的学生,那么你的教学效果肯定差不到哪里去;相反,你自己在教室里上课都搞不定学生,课后又整天只知道忙于备课、听课、批改,只知道埋怨学生难教,而不去研究学生及其家庭的特点,不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其教学效果肯定好不到哪里去;所以,本人认为,搞定学生是教师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  

或许我们真的都走入了误区,认为年龄、机制、环境是问题,其实自己的观念、态度、方法和教育行为才是问题。因为,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没有权利挑剔学生,更没有权利挑剔学生的家长。面对机制和环境,我们个体的力量都会显得特别的渺小,我们真的不可以整天沉浸在抱怨之中,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我们也不能被不良的机制和环境所影响,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三种主要教育形式,而学校是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场所,他的功能在于促进,并非包揽,学校教育只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并非全部,除了学校,还有更多的教育环节和教育承担者。学校教育至关重要,但家庭和社会的教育更不可忽视。  

问题孩子的背后是问题环境、问题同伴、问题父母和教师,改变孩子的前提是必须改变孩子的成长环境、改善孩子的同伴关系、改变家长、教师的教管方法和合作方式。如果环境和同伴关系不变,那么孩子的不良行为始终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如果父母和教师自以为是,故步自封,拒绝接受正确的教育理念,拒绝改变自己的教管行为,学校和家庭各自为阵、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沟通和统一口径的教育。孩子不良行为转化终究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相反,如果父母和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教管行为能够顺利改变,教育孩子就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所以,我们提出目前的教育应从家校合作开始,为此,我们编制了三套《家校无缝管理服务本》——寒假版、暑假版、和学期版,并利用此作为家校合作管理的纽带。经过使用我们发现至少有下列效果:  

1、这种管理减少了学生不良同伴之间的联系和来往,有效的减少其不良行为的出现,提高了学生的诚信程度和良好行为出现的频率。  

2、这种管理使学生在家的时间增多,做家务和学习的时间增多,无故外出减少,用在不良游戏的时间就减少了。  

3、这种管理提高了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程度,可有效地把学生的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真正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4、这种管理减少了学生所面临的家庭和学校非统一管理和教育而产生的心理困惑和冲突。  

5、这种管理,指导了家长、教师对学生的有效教育,改善了学生的不良同伴关系,使学生的个人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变,学生良好行为的出现增多,学生与教师、家长的冲突,同学间的冲突越来越少、相互间的良好沟通越来越多,师生关系、家庭关系、同学间的关系就越来越好。学生的责任感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提高了,成就感或效能感也就获得了满足。  

6、这种管理使家长和教师的付出得以体现,使他们对学生的教育越来越有信心,同时他们自身的教育和管理能力水平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7、这种管理可以使教育合力得以最大程度的彰显。  

8、这种管理极大地改变了一些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误解。这种管理有别于幼儿园的全托管理,因为我们更注重家校在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一致性,家校对学生的交友群体和生活学习目标的一致性等等。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