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疯子”王曜君——赴杭城培训体会
12月19日 —— 12月24日 ,我参加了县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县领雁工程第三次集中培训“走出去”,有幸领略七位大师的风采。思维冲击最大的是“教育疯子”王曜君的讲座《班主任的本体智慧》,感觉就像是在听一个传奇人物的传奇人生故事,故事生动有趣,情节幽默风趣,真的很难想象王校长的传奇经历,但他却也提醒着我们,规划人生不懈追求----做一个有追求的人。
后来在网上了解到王曜君老师的传奇经历。
他的传奇经历:15岁(村小代课)--17岁(民办)--20岁(考上师范,进公办)--23岁(山区初中,读专科)--25岁(集镇初中)--27岁(教导,主持工作)--30岁(兰溪一中)--35岁(杭州翠苑中学,杭州市优秀教师)--37岁(教研组长,中学高级教师)--38岁(教导主任)--39岁(教育局挂职,杭州市优秀十佳班主任)--40岁(保俶塔试验学校副校长,浙江省中小学德育标兵)--42岁(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43岁(兼科研室主任,中学教研室主任)--44岁(浙江省特级教师)--45岁(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
三十年,换了十多个工作岗位,用他自己的话说,每在一个工作岗位,都是从“疯子”到“人”的过程。从“疯子”开始,慢慢转变成“人”的时候,就是离开该工作岗位的时候。“疯子”,是那种独特的个性,不断创新的思维历程,与众不同的做法,几乎疯狂的不懈追求人生规划。王曜君用他的“疯子精神”让我明白了怎样做一个有追求的人,怎样做个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怎样做好你的人生规划,更重要的是,怎样做个有智慧的人。
“疯子王”故事:制定班级规划
很多班主任可能会制定班级目标,或者根本就没有。但是王老师不一样。他制定的是三年的班级规划。制定规划是在开学第一天的时候,他先把白纸发给学生,叫学生自己写:这个世界上怎样的班级才是最好的?(一稿)学生写完后,他收上去整理,再打印出来,给学生,同桌讨论,然后修改后上交(二稿)。又收上去,整理,再发给小组学生讨论修改(三稿)……一共要六次。参与的人从个别的学生,到小组、大组、任课教师,然后是家长。一连10天没有上过语文课都在讨论班级规划,其中第4天时,校长找他谈话说:“如果还不上课,学校两个同事的孩子要从他班换出去了”。王曜君选择了坚持,同事们称他为“疯子”。
可是家长很难请。他就写了一千多字的“致最最亲爱的家长的公开信”。怕家长没耐心看,布置学生当做重大任务读给家长听。怕学生读不好,影响效果,在班上指导学生读:什么地方该停顿,什么地方该重音……于是原先不来的家长都来了,来的特多,教室都坐不下,因为一家来了两到三个!他与家长讨论目标,在家长面前给出承诺,也把自己逼上到了墙角!他被许多任课老师叫做大疯子。但是他成功了。就是这种不懈追求的“疯子精神”,带领着许许多多的小疯子、疯子家长、疯子同事与他一起努力、一起奋斗,才成就了他的霸业。
“疯子王”故事:敢说别人不敢说的狂话
三年总目标:把964这个普通班级建设成“杭州市先进班级”,这是在制定班级规划时被家长逼出来的狂话。家长会结束后王老师查了资料发现“杭州市先进班级”是三年一评,轮到他班只有初二时一次机会,为此他根据评选要求,运用他不懈追求的“疯子精神”,带领着小疯子实现了这一目标。
具体目标:学习上要比民办好。家长发问:“中考时上重点高中几个人?”(学校历史上最好一个班上重点高中16人),王老师想了想说18、20、22三选一,没有人举手;24、26、28有几个人举手;这时有个家长小声的说:“王老师,上30个行不行?”王老师说:“行,就30个”。大家都举手通过了。这虽然是一句狂话,但更是一种承诺,是一种追求。要做不同凡响的成绩,就要有非同一般的手段,为了孩子,王老师不能“活在自己的生活里”要“活在学生的世界里”,有目标还要有思路,王老师给不同年级定下的行为目标是:初一静,初二勤,初三竞,层层递进,不短视,不功利。三年后,全班48个孩子有32人(35人)考上了重点中学,其中十几人考上了杭州学军中学。
王老师的讲座体现了一种不懈追求的“疯子精神”,听了他的讲座,不仅让我受益匪浅,也点燃了自己心中理想的火花。每一个人的成长需要有一个长远的目标规划,珍视自己的每一次机会,不要让机会从自己的身边悄悄溜走,敢于为自己的教育目标不懈追求,像“疯子”一样去努力奋斗、去拼搏,只有这样,机会才会青睐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