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的艺术——听张寿松教授《真实的基础教科研》有感
11月,我参加2010年遂昌县“领雁工程”中小学校骨干教师培训,有幸聆听了张寿松教授的《真实的基础教科研》讲座。让我有许多遗憾:为什么早几年不能听到他的讲座,为什么半天就结束了这个讲座,为什么没将他的讲座录下来……。回家后时不时的将笔记和课件对照起来看了又看,思了又思,体会最深的是积累的艺术。
“积累”:为了将来发展的需要,逐渐聚集起有用的东西,使之慢慢增长,完善。
积累一:
张教授用简单一个“忙”字开始了本次讲座,“忙”拆解为“心、亡”。我们如何做到不忙呢?张教授用了一个“三问法”:①我为什么这样忙?②我能不能不这样忙?③我能不能不这样忙将事情干好,干得更好?当你在思考这三个问题时,也许智慧就出来了。在这日积月累的过程中,你就越来越智慧了。
积累二:
张教授开场中第二词是“觉悟”,“觉”:学字头,底下“见”;“悟”:我心。人的一生是一个长长的修为过程,终其一生,了解世界,了解别人,但只有看见自己的心,看清自己,才是觉悟。我们如何才有觉悟呢?张教授又用了一个“三问法”: ①我是谁?②我从哪里来?③我要到哪里去?在这不断的自问自答中,你就能更清楚的看清自己,知道在何时可为何事。
积累三:
基于三轮备课的基础教科研。1、扎扎实实备好第一轮。①应有2-3套不同的教材,②要写出详案,③要有教学反思,④学生错题备忘录,⑤单元错题分析。2、修修补补备第二轮。针对第一轮备课中的反思备课,即把第一轮备课、上课中发现的问题尽量在第二轮备课、上课中改善、解决。重点解决第一轮中的问题。3、轻轻松松备第三轮。基于前两轮实践、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完善,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试卷命题。有了这三轮备课的积累,你就有了驾驭课堂的能力,你的课题、论文也水到渠成了。
积累四:
基于阅读的基础教科研。记忆最深的两句话“若要教得好,只有读得好”、“无读不丈夫”。1.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状态2.教师阅读的四维空间①专业:本专业的报刊、杂志等,②个人的兴趣与爱好,③人文社科:晚报、杂文、读者、随笔等,④教育学、心理学专著:教育文摘周报。3、撕书:这些书不是用来细读的而是用来撕的,4、分类做档案袋。有了这样3至5年的积累后,你想做课题或写论文时,就不用再去查什么资料了,因为有档案袋在等着我去拿。
积累五:
错题集的积累。张教授举了一个例子“某地高考状元的备忘录”:高三时,课已基本上完,每天基本是做练习,我就把平时练习中能够体现重要思维方法,需要较高能力才能解决的或者是易错的,甚至一错再错的习题摘录下来,集成一本,美其名曰:“备忘录”。有了这种“备忘录”,我学得有条理多了,也轻松多了。一个学期下来,我已集了厚厚一本,大概有两百多道典型题了。再到高三下学期期末,已有三百多道,我把它奉若至宝,考前浏览了一遍,效果真的不错。张教授认为错题集的积累是提高教学质量重要抓手,当他听到我县小学数学教研员罗时长要求全县小学数学教师人手一本错题本时,大加赞赏,高兴的说:遂昌的教育在不久将有质的飞跃。
听完张教授的讲座让我感慨万千,我的体会只是讲座中的九牛一毛,渴望再次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