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位教师“动”起来——2010年县“领雁工程”骨干教师赴杭培训心得
引言:在教育局支持和师校安排下,2010年遂昌县“领雁工程”中小学校骨干教师培训班全体学员于12月19日——24日赴杭参加为期一周培训。我们一行吃住在五星级紫晶大酒店,生活上照顾得甚为周全,更重要的是培训内容(四位省特级教师讲座和三所名校实地参观)充实有效,有很强的引领指导作用。这次异地培训最大收获是各校在校本教研方面的一些实践经验,下面结合我校实际谈谈“如何抓好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些想法:
一、我校教学人员情况分析
云峰镇中心学校是遂昌县唯一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下辖马头中心小学和云峰中心幼儿园。本学期全镇一线正式教学人员93人,其中本科学历54人,占58.06%,大专学历27人,占29.03%,中专学历12人,占12.91%;年龄45岁以上17人,占18.28%,30—45岁51人,占54.84%,30岁以下25人,占26.88%;教龄30年以上10人,占10.75%,15—30年21人,占22.58%,5—15年46人,占49.46%,5年以下16人,占17.21%。教师年龄结构合理,为开展有效的校本教研奠定了人员基础。
二、存在问题解析
在以往的校本教研中存在一些问题,很多学校也存在类似情况,收集罗列如下:
1、意识方面。不少教师过早进入“心理衰老期”,对教师职业丧失了应有的激情,职业倦怠心理较为突出,把写教学反思、教研组活动看作一种任务,目的是为完成任务。
2、同伴互助方面:仅限于集体备课和互相听课,缺乏有明显效果的做法。
3、专家引领方面:仅限于请进来、走出去听报告,听完即完。
4、校本课题方面:行动研究的题目大、内容空。
5、教研活动方面:很大程度上是一人讲,大家听;或一面倒,没有研究的学术氛围。
6、教研记录方面:缺乏历史的积淀,为检查而记,成为一种负担。
7、课堂教学方面:教研活动的成果转化不足,显得脱节、苍白。
三、解决策略及实施途径
1、建立学分制,促进教师全员参与
我校一直遵循人文管理,但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需要学校这个层面推手,建立学分制,推着教师全员参与到校本教研活动中来。学分制内容包括参加教研活动次数、论文篇数、听课次数、公开课次数等,每一项内容设定相应分数值,一个学年必须达到某一分数值,根据教师年龄结构和个人发展规划应有不同的要求和提供不同的帮助平台。
2、联系实际,教研活动主题化
教研组是实施校本教研的主阵地,我校按学科分为语文、数学、科学、英语、社会、综合等六个教研组,为改变以往无目的性的、无规划的教研活动,可按以下步骤操作:
①每个教师根据自己教学困惑列出1至2个需要探讨的问题报到相应学科组长,组长收集整理,一个月一个主题,一个学期4个主题,一个学年8个主题。
②围绕主题开展同课异构活动,提供探讨载体,一个月一次,同年段两个教师上课,有了对比和补充后,第二天选由一个教师再上、再研讨。(同课异构对于教师成长十分得力,本学期全县小学语文、数学、科学、美术优质课评比,我校获得四个一等奖)
③围绕主题,结合本周教学情况写每周反思,反思放在学校网站“教师随笔”专栏交流。
④每个月第四周周一晚上安排教研组研讨活动,大家根据本月以来解决主题问题策略进行交流研讨。
⑤教研组长做好精品课、本组教师每周反思收集。写好本月主题活动总结,最好形成课题。
3、自我培养,完善制度
继承我校传统“午间茶庄”教师论坛模式,除邀请专家讲座外,更多的是本校老师讲座,内容为外出学习考察心得,本身某一方面研究(不局限于教育教学)等,其他教师可提问,可以反驳,制造轻松环境。学校的教研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制定过程中以教师为本,充分发挥教师的自主精神,促进每位教师的专业发展,建立以人为本的弹性管理和刚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建立和完善的校本教研制度主要有:校本教研的目标规划;校本教研实施计划;校长、副校长、教导处主任、学科组长、年级组长、备课组长、教师等各类人员的校本教研岗位职责;校本教研经费管理办法;教师集体研讨制度;教师同伴互助制度;教师教学反思制度;课题研究制度;课堂教学评优制度;校本教研奖惩制度;校本教研成果评价和推广制度;教学骨干教师评选制度。让教师在执行和完善制度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合作的团队文化,有利于校本教研的顺利开展。
以上只是我外出培训后结合本校实际对“抓好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些想法,真正能够在学校实施,使每位教师“动”起来,参与其中,在专业成长方面有所帮助,还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结束语: 它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
它始于你真心去做,
它始于别人说了“不成”而不再去做,
它始于你说“我们”,
而你清楚“我们”是何人,
且你一心要天天壮大“我们”。
——皮尔斯《待肯之路》
一、我校教学人员情况分析
云峰镇中心学校是遂昌县唯一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下辖马头中心小学和云峰中心幼儿园。本学期全镇一线正式教学人员93人,其中本科学历54人,占58.06%,大专学历27人,占29.03%,中专学历12人,占12.91%;年龄45岁以上17人,占18.28%,30—45岁51人,占54.84%,30岁以下25人,占26.88%;教龄30年以上10人,占10.75%,15—30年21人,占22.58%,5—15年46人,占49.46%,5年以下16人,占17.21%。教师年龄结构合理,为开展有效的校本教研奠定了人员基础。
二、存在问题解析
在以往的校本教研中存在一些问题,很多学校也存在类似情况,收集罗列如下:
1、意识方面。不少教师过早进入“心理衰老期”,对教师职业丧失了应有的激情,职业倦怠心理较为突出,把写教学反思、教研组活动看作一种任务,目的是为完成任务。
2、同伴互助方面:仅限于集体备课和互相听课,缺乏有明显效果的做法。
3、专家引领方面:仅限于请进来、走出去听报告,听完即完。
4、校本课题方面:行动研究的题目大、内容空。
5、教研活动方面:很大程度上是一人讲,大家听;或一面倒,没有研究的学术氛围。
6、教研记录方面:缺乏历史的积淀,为检查而记,成为一种负担。
7、课堂教学方面:教研活动的成果转化不足,显得脱节、苍白。
三、解决策略及实施途径
1、建立学分制,促进教师全员参与
我校一直遵循人文管理,但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需要学校这个层面推手,建立学分制,推着教师全员参与到校本教研活动中来。学分制内容包括参加教研活动次数、论文篇数、听课次数、公开课次数等,每一项内容设定相应分数值,一个学年必须达到某一分数值,根据教师年龄结构和个人发展规划应有不同的要求和提供不同的帮助平台。
2、联系实际,教研活动主题化
教研组是实施校本教研的主阵地,我校按学科分为语文、数学、科学、英语、社会、综合等六个教研组,为改变以往无目的性的、无规划的教研活动,可按以下步骤操作:
①每个教师根据自己教学困惑列出1至2个需要探讨的问题报到相应学科组长,组长收集整理,一个月一个主题,一个学期4个主题,一个学年8个主题。
②围绕主题开展同课异构活动,提供探讨载体,一个月一次,同年段两个教师上课,有了对比和补充后,第二天选由一个教师再上、再研讨。(同课异构对于教师成长十分得力,本学期全县小学语文、数学、科学、美术优质课评比,我校获得四个一等奖)
③围绕主题,结合本周教学情况写每周反思,反思放在学校网站“教师随笔”专栏交流。
④每个月第四周周一晚上安排教研组研讨活动,大家根据本月以来解决主题问题策略进行交流研讨。
⑤教研组长做好精品课、本组教师每周反思收集。写好本月主题活动总结,最好形成课题。
3、自我培养,完善制度
继承我校传统“午间茶庄”教师论坛模式,除邀请专家讲座外,更多的是本校老师讲座,内容为外出学习考察心得,本身某一方面研究(不局限于教育教学)等,其他教师可提问,可以反驳,制造轻松环境。学校的教研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制定过程中以教师为本,充分发挥教师的自主精神,促进每位教师的专业发展,建立以人为本的弹性管理和刚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建立和完善的校本教研制度主要有:校本教研的目标规划;校本教研实施计划;校长、副校长、教导处主任、学科组长、年级组长、备课组长、教师等各类人员的校本教研岗位职责;校本教研经费管理办法;教师集体研讨制度;教师同伴互助制度;教师教学反思制度;课题研究制度;课堂教学评优制度;校本教研奖惩制度;校本教研成果评价和推广制度;教学骨干教师评选制度。让教师在执行和完善制度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合作的团队文化,有利于校本教研的顺利开展。
以上只是我外出培训后结合本校实际对“抓好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些想法,真正能够在学校实施,使每位教师“动”起来,参与其中,在专业成长方面有所帮助,还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结束语: 它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
它始于你真心去做,
它始于别人说了“不成”而不再去做,
它始于你说“我们”,
而你清楚“我们”是何人,
且你一心要天天壮大“我们”。
——皮尔斯《待肯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