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雁之旅(五)
郑逸农,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师,特聘教授,由于原创性地提出了与后来的新课改精神相一致的“非指示性”语文教育而得名。11月5日,郑逸农教授给我们上了一天的课,给我们非常详尽地介绍了《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标准》和《“非指示性”教学设计》。由于讲座的容量大,内容又比较深奥,我听得是云里雾里,很难从其中捕捉到有用的信息。非常幸运的是今天上午郑教授又来了,带着他的“非指示性”教学理念来给上试水课的老师磨课。郑教授画龙点睛般地提炼“非指示性”教育理念,让我恍然大悟,这真是好东西呀!难怪著名语文教育家、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王尚文教授曾满怀激情地评价说:“由‘指示’向‘非指示’转变,就是由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向平等关系的转变,这一转变意义是非常之大。”
“非指示性”的教育理念是“把人当作人”,即把学生当做平等的、独立的、能自主判断、自主成长的人。其中,“自主成长”是理念的核心,任何“非指示性”教学实践都致力于让学生自主成长。“非指示性”教育理念有三个关键词:“先生后师”、“面向全体”、“三多三少”。“先生后师”指任何教学环节都先由学生主动地、独立地学起来(或动口学、或动笔学),有了学习心得和基本体验后教师才教,以教促学。教师不在学生自主学习前就做现成的讲解和单向的灌输,不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自主走向成长,而不是代替学生成长。“面向全体”就是每个问题给学生留足够多的时间思考,让学生先思考再举手,运用随机点名,自由发言。在教学设计上,为学生着想,采用“三多三少”的策略。一是归纳法教学运用得多,演绎法教学运用得少。尽可能让学生从一个个具体的、感性的学习材料中自主归纳出抽象的、理性的结论。二是学习方法引导得多,知识点机械堆砌得少。坚持“得法于课内”的原则,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总结学习的方法和策略,每堂课都学得清晰、自信,课外离开教师也能运用方法自主学习。三是学生学的时间多,教师教的时间少。学生学得充分,教师教得精到。“非指示性”教育理念其实就是在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交互作用下,让学生自主地成长。
郑教授提出“非指示教学”教育理念绝非偶然,他心无旁骛,几十年如一日,把教师职业当作终生追求的事业,用心做好教育教学中的每一件事,备课、上课、批改,样样认真,事事细心。经常因为备课而忙碌到深夜一两点钟,经常在休息日把学生的作文本带回家里批改。从年轻的郑教授那花白的头发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他的“非指示性”教学实践中取得的斐然成绩,滴滴都是血汗凝结成的。而他探索的方式、在探索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与汗水,更是令人肃然起敬。像郑教授那样去收集课例,撰写教学反思,在教学实践不断摸索前行,正是我们一线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最后,用郑逸农教授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教师不是只有付出的春蚕和蜡烛,而是在付出的同时继续生长的一棵常青树。
“非指示性”的教育理念是“把人当作人”,即把学生当做平等的、独立的、能自主判断、自主成长的人。其中,“自主成长”是理念的核心,任何“非指示性”教学实践都致力于让学生自主成长。“非指示性”教育理念有三个关键词:“先生后师”、“面向全体”、“三多三少”。“先生后师”指任何教学环节都先由学生主动地、独立地学起来(或动口学、或动笔学),有了学习心得和基本体验后教师才教,以教促学。教师不在学生自主学习前就做现成的讲解和单向的灌输,不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自主走向成长,而不是代替学生成长。“面向全体”就是每个问题给学生留足够多的时间思考,让学生先思考再举手,运用随机点名,自由发言。在教学设计上,为学生着想,采用“三多三少”的策略。一是归纳法教学运用得多,演绎法教学运用得少。尽可能让学生从一个个具体的、感性的学习材料中自主归纳出抽象的、理性的结论。二是学习方法引导得多,知识点机械堆砌得少。坚持“得法于课内”的原则,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总结学习的方法和策略,每堂课都学得清晰、自信,课外离开教师也能运用方法自主学习。三是学生学的时间多,教师教的时间少。学生学得充分,教师教得精到。“非指示性”教育理念其实就是在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交互作用下,让学生自主地成长。
郑教授提出“非指示教学”教育理念绝非偶然,他心无旁骛,几十年如一日,把教师职业当作终生追求的事业,用心做好教育教学中的每一件事,备课、上课、批改,样样认真,事事细心。经常因为备课而忙碌到深夜一两点钟,经常在休息日把学生的作文本带回家里批改。从年轻的郑教授那花白的头发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他的“非指示性”教学实践中取得的斐然成绩,滴滴都是血汗凝结成的。而他探索的方式、在探索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与汗水,更是令人肃然起敬。像郑教授那样去收集课例,撰写教学反思,在教学实践不断摸索前行,正是我们一线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最后,用郑逸农教授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教师不是只有付出的春蚕和蜡烛,而是在付出的同时继续生长的一棵常青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