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小学科学研修班17号学员蓝建云作业三
丽水市小学科学骨干教师研修班教育理论学习试卷
(满分100分)
学号17 姓名 蓝建云 学校遂昌县石练小学
要求:1、通读《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科学标准》)(北师大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2、独立完成,开卷笔答,鼓励阐述自己独特的见解。问答题和案例分析题的答案,若发现雷同现象,视作不认真学习并以不及格处。建议在2个小时内完成。
3、上交日期:2010年10月30日前(误差不超过5天),以寄出邮戳为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 科学素养 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2. 探究 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3.这次课程改革采取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的方式,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开设 语文、数学、外语(3年级起)、品德与生活(1~2年级)、品德与社会(3~6年级)、科学(3年级起)、艺术(或 音乐、美术 等)、信息技术、体育等课程。
4.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 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
5.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 简单 到 复杂、由 教师扶着 到 逐步放开、由 模仿 到 半独立 再到 独立 的过程逐步进行。
6.科学课程的六个基本理念是: (一)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 (二)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三)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四)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 (五)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六)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7.科学课程的评价以 真实的日常教学 为基础,充分利用所有正常的课堂教学活动和 课外实践活动, 全面反映学生实际的学习和 发展状况 。
8.涉及科学概念的具体目标,其行为动词主要用 知道、认识、理解。
9.科学课的教学方法要 富有儿童情趣 和 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二、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20分)
(④)1.鸟类的呼吸特点是
①呼气时,肺内进行气体交换
②吸气时,肺内进行气体交换
③吸气和呼气时,肺内都进行气体交换
④吸气和呼气时,气囊和肺都进行气体交换
(①)2.绿色植物叶的主要功能是
①制造养料 ②储存养料
③运输养料 ④吸收水分和其他物质
(①)3.下列关于蝗虫形态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身体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 ②头部有三对触角,二对复眼
③口器是刺吸式口器 ④腹部有二对翅,胸部有三对足
(④)4.关于鱼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①多数鱼类的体表有鳞片,能保护身体
②鱼的骨骼既有支持作用又有保护作用
③鱼的鳃是呼吸的主要部位
④鱼类的鳍是一种运动器官,其中背鳍的作用最大
(③)5.实验室收集氢气的方法为
①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 ②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
③向下排空气法或排水法 ④只能用排水法
(①)6.产生“四季更替”和“昼夜交替”的原因依次是
①地球倾着身子绕太阳公转和地球自转
②太阳倾着身子绕地球转和地球自转
③地球自转和地球倾着身子绕太阳公转
④地球自转和太阳倾着身子绕地球转
(③)7.下列有关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一个物体也能产生力
②只有磁铁能够吸引铁,铁不能吸引磁铁
③在地球吸引物体的同时,物体也吸引地球
④力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④)8.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① 分子质量大于原子质量 ②分子能运动,原子不能运动
③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④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
(②)9.利用杆秤可以很方便地称出物体的质量。由于同一物体在地球上的重是月球上的重的6倍,因而用同一杆秤,在地球上和月球上称同一物体时,杆秤上的示数是
①地球上的示数大于月球上的示数
②地球上的示数等于月球上的示数
③地球上的示数小于月球上的示数
(①)10.关于物体惯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②物体有无惯性,视情况而定
③只有受到外力作用的物体,才有惯性
④运动物体有惯性,静止无惯性
三、简答题(第11题11分,第12题9分,第13题8分,共28分)
11.某轮船在一次航行中不慎三只货箱跌进河里,这三只箱子的体积都是0.5米³,其中A箱的质量是600千克,B箱的质量是400千克,C箱的质量是500千克,问这些货箱落水后,最终是沉到河底还是浮在水面?(货箱都是不透水的)(11分)
答:根据密度的比较,A箱沉到河底,B箱浮在水面,C箱悬浮在水中间。
A箱的密度=600÷0.5=1200千克/立方米
B箱的密度=400÷0.5=800千克/立方米
C箱的密度=500÷0.5=1000千克/立方米
水的密度≈1000千克/立方米
12. 请对镁、硫、氧气、氧化镁、二氧化硫、盐酸、氢氧化钙、氯化钠、高锰酸钾等9种物质进行分类,将分类结果填入下表。(9分)
类别 |
名称 |
类别 |
名称 |
单质 |
镁、硫、氧气 |
金属 |
镁 |
化合物 |
氧化镁、二氧化硫、盐酸、氢氧化钙、氯化钠、高锰酸钾 |
非金属 |
硫、氧气 |
金属氧化物 |
氧化镁 |
非金属氧化物 |
二氧化硫 |
13.《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在科学探究方面对学生提出了哪些要求?(8分)
答: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标准》在科学探究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1)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3)能运用已有知识做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4)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5)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
(6)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
(7)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做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8)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四、分析题(第14题10分,第15题12分,共22分)
14. 在做《食物的营养》一课“淀粉遇碘酒变蓝”的实验时,把碘酒滴入淀粉中,发现原来本是乳白色的淀粉变成了蓝色,学生踊跃汇报实验中的发现,并得出了淀粉遇碘酒变蓝的结论。这时,一名学生提出了让我意想不到的问题:淀粉液中既有淀粉也有水,到底是哪种物质遇碘酒变成了蓝色?
假如你就是上课的老师,对此你会作怎样的处理?处理的依据是什么?
答:假入我是上课的老师,我应该会这样处理:
1、充分表扬和肯定这位学生的想法,
2、组织学生讨论(是哪种物质遇碘酒变成蓝色的)
3、全班各小组有分工有选择的对两个实验进行探究
4、各组完成探究后再交流汇报
在探究过程学生能发现,“水和碘酒的相遇”只能在颜色上被稀释,不会产生蓝色的现象,“淀粉和碘酒的相遇”在颜色上有了明显的变化,产生了蓝色,实验证明淀粉使碘酒产生了化学反应。
本人处理的依据有:
1、面向全体学生,善于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探究潜能
2、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引导组织学生的自主探究,让学生真正在探究过程中得到正确的结论。
3、通过实验活动,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科学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5.给大家提供两个场景:
场景一:你看到孩子们斜靠着书桌,正在写字。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孩子们正在查找科学术语的定义并将它们记到笔记本里。所有的孩子都很安静,很明显,都在做自己的作业。
场景二:我们看到几群孩子在向水盘中扔不同的物体。这里有些噪音,我们无意中听到孩子们在讲:“可是所有的木片都不漂浮起来。”“用铝箔做的小船能漂浮。不是所有的金属都下沉。”“相似的物体是怎样漂浮或下沉的?”
请思考,场景一与场景二哪一个对他们正在做的事情参与的程度更大?为什么?(12分)
答:场景二对他们正在做的事情参与程度更大。
因为:场景一看似非常安静,认真的写着作业,并记录到笔记本但中,细想,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之间没有很好的交流活动,没有彼此的合作探究活动,其学习方式也只能停留在无需动脑的死记硬背的层面,没有发散的思维,体现不出科学课的精神。
场景二看似有些噪音,甚至有点热闹的场面,其实探们已经投入到科学探究情境中,并且在不断的自主实践、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共同体验着互动带来的乐趣,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于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