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语”为本
以“语”为本
——“浙江省百人千场”名师送教活动听课有感
这两天,浙江省 “百人千场”名师送教活动在遂昌实验小学召开,为我们送教的都是浙江省的名师、特级教师,这无疑是送到家门口的语文精神大餐。我异常兴奋,每节课、每个讲座我都聚精会神,洗耳恭听。上课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灵动的课堂,使我受益匪浅。精彩的讲座更是对我教学理念的一次大洗礼,其中汪潮教授的几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
一、我们应该叫“语文小学老师”。
或许是我孤陋寡闻,今天是第一次听见这个名词,虽然只是简简单单的把“语文”和“小学”两个词换了个位置,身后理念的支撑则截然不同。是啊,我们语文老师,首先是姓“语”的,即要有语文味,其次才是姓“小”的,我们的教学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不得不赞叹汪教授理念中所体现的深深的“语文意识”。何为“语文意识”? 王尚文先生说:“语文意识是指我们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布局谋篇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即对语文的自觉关注。”它包含着朗读的标准意识,说话的达情意识,书写的规范意识,词汇、名言警句、常见典故、生活素材的积累意识,语言运用的通顺、得体意识,与常见文体相关的审美、评价意识。之前对这句话并不是很理解,今天听了几位老师的课和汪教授的讲座,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课堂,在我的课堂上,语文意识似乎非常欠缺,总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把语文课上成了“四不像”。我今后将努力提高自己对语言的敏感度,从“课文表达了什么”向“课文是怎样表达的”迈进,从文本解读、内容选择、资源拓展、课文品读和训练落实等方面体现语文意识。引导学生认真地听听言语背后的声音,辨辨言语的色彩,掂掂言语的分量,学会用语文的眼睛去看语言,用语文的耳朵去听声音,用语文的嘴巴去交谈,甚至用语文的心灵去感受、去思考、去体验。
二、用习作的眼光教文本。
我们天天都在上语文,可现实令人堪忧,一年、两年,甚至一个小学阶段下来,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似乎并没多大提高,越是高段,考试时,学生越害怕做阅读和习作,失的分也越多。汪老师一席话,惊醒我这梦中人。症结所在,或许就是我们文本教学中语言训练点的缺失。语文教材所选的都是名家名篇,它们在以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情感魅力感染着学生的心灵时,更以其优美的语言、灵动的表达、独具匠心的布局谋篇,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习作的范本,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习作训练的广阔空间。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只重视教材中 “语文园地”里设计的各种形式的作文训练,不能为了上习作课而上习作课。作文教学不是孤立的个体,不能游离于阅读教学之外,教师应该对文本内容做整体性的思考,把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我们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敏锐地捕捉文本中的语言训练点。
语文是姓“语”的,我们只有用语文的头脑来思考语文教学现象,用语文的手段来解决语文问题,用语文的标准来评价语文效果,我们才会有高效的语文课堂。“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谨以此言,和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