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去感悟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是要在课堂40分钟内获得最大的效益,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收益,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收益,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实现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总量的最大化。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我该做些什么,该怎么做,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通过15、16两天里对八位名师课堂的观摩以及专家讲座的聆听,或多或少有了那么一点感悟。
感悟一: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数”。“目中有人”这是特级教师严丽萍老师提出的,她说:“心中无课,目中无人的老师是可恶的;心中有课,目中无人的老师是可怜的;心中有课,目中有人的老师是可敬的;心中似无课,满心满目皆学生的老师是最可爱的。或许那最可爱的很难做到,但至少要做到可敬。这一堂课要做什么,我们所教授学生的学习水平怎么样,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教授,这些基本的东西我们在上课之前总应做到心里有数。只有做到了“目中有人,心里有数”了,才能让学生有所收益,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感悟二:做好“老师”这个角色。老师,他不仅仅是个老师,他同时也是一个演员。课堂,其实就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教师要想成为一名好演员,就必须要具备导演的才华,才能充分的吸引学生、引导学生,理想地完成教学任务。在这八堂课上,每个老师都在尽情地为我们演示着他们的角色。鲍宗武老师那温文尔雅的言语不正演绎着“高山流水”的知音难求,为知音而破琴绝弦的感人情景吗;倪静川老师那温柔可亲的声音不正把我们学生带到了一个又一个美丽而又富有情趣的儿童诗王国吗;而吴文奇老师用他的幽默风趣的语言,不正将我们的同学带到了一个奇妙的科学世界吗;再看孙俐老师不正在用她的真诚与爱,让我们的学生悄无声息地与文中的主人公英子进行了近距离的接触,并为她的那份坚强所深深感动吗、、、、、、是的我们要转变观念,要将原来传授者转变成为一个促进者,把以前那种管理者转变为一位引导者;要努力去创设丰富的课堂教学情境,努力去引导学生将那些死的知识转化为活的能力。我们要努力做到:我们虽不是诗人,但要有诗人的气质;我们虽不是演员,但要有演员的才能;我们虽不是哲人,但要有哲人的思考;我们虽不是军人,但要有指挥千军万马的气概。
感悟三:要正视学生为“发展中的人”,正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幼稚的,容易犯错的,教师应当最大限度地接纳、宽容。看林乐珍老师的课堂,当老师问蜗牛怕什么时,文本的答案是:一怕奖杯被人拿走了,二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是飞行冠军。可是一个学生却说,蜗牛怕盐。我们都知道,他说的这个答案,显然是没有听清楚老师的问题,同时也把蜗牛和另一种动物混淆了,可是老师并没有急于否定他的答案,打击他的积极性,而是说让大家课后自己再去研究这个问题,我相信在课后这个小男孩会得到一个圆满的答案的。由此我也想到了自己的一堂课,是上《景阳冈》武松打虎的那一段,当讲到老虎被武松打得奄奄一息的时候,有个男生站起来说:“老师,那老虎太可怜了,武松的心居然这么狠,把它成那个样子。”很显然这是违背文本的含义的,也是我的意料之外的,由此我就让学生进行辩论:这老虎究竟可不可怜,该不该打?最后通过辩论得出结论,该打,原因是,它已经伤了十几条大汉的性命,如若不然,还有更多的人会受到伤害,那个男生也是心服口服。
“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我们要改变教学方式,要了解学生的个性,要学会反思、、、、、、让学生能在我们的课堂上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用手去做,用身体去经历,用大脑去思考,用心灵去感悟……我们其实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