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继续教育>详细内容

继续教育

阅读教学关注文本言语形式

作者:苏慧娟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0-10-20 字体: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的理念逐渐成为广大语文老师付诸实践的共识。1516号两天参加的“百人千场”活动,聆听了8位老师的课堂,从他们的课堂中都能让人深切的感受到各位名师对文本言语形式的关注。王尚文教授曾说:“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言语形式’即‘怎么说、怎么写’,而非‘说什么写什么’”语文教学只要守住了“言语形式”这个门槛,那语文课就一定是上成语文课,而不是别的什么课。那么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怎样去品味文章的言语形式,我觉得有几种简单又有效地方法:  

1.对比。所谓对比的方法,就是将文本中的句子与意思相同的不同句子进行对比,体会不同句子所表达的效果的不同。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效果好,它不需要教师苦口婆心去表述这个词或这个句在表达上有什么效果,学生只需要通过读和比较,效果哪个好,就显而易见了。那么文本中言语的魅力就马上得到彰显。例如:吴文奇老师在教学《假如没有灰尘》一课中,教师出示默读的学习提示:假如没有灰尘,阳光使人( );假如没有灰尘,天空是( );假如没有灰尘,地面是( );假如没有灰尘,大自然很( );。默读完课文,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练习填补,而后老师让大家打开课本,找到“假如没有灰尘。。。。。”的句子,在进行比较,体会文本中“强烈”“始终”“多么”“万物都”等说明性语言的精确性。  

2、想象。好的言语总是“意则期多字惟期少”高水平的作家惜墨如金,期望用少而精的语言表达更为丰富,更为深远的意义。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现象是存在的。要准确的表达我们感受到的东西,语言几乎是不够用的。所以,言语为读者和听者提供了思维的参与和补充的机会和余地。  

3、扩读。教材阅读中的一种板块粘连似的艺术。就是从课内文章出发进行扩展式阅读,为课文找到扩读、比读、衬读、助读的其他文章,就是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找到主题上、题材上、写法上、内容上、语言表达上具有相同的特点的课外材料,在课堂或课外与课文联系在一起读。在鲍宗武老师的《伯牙绝弦》一课中,扩读表现的尤为突出。在教学的一开始,鲍老师找来古文的《伯牙绝弦》,通过对古文的阅读发现古文的特点,通过加标点等形式引出课文,这也是扩读的一种。课堂的高潮部分,子期死了,伯牙悲痛欲绝,鲍老师也找了许多的材料,前后连在一起,把课堂推向更高潮。课堂精彩往往都绽放在扩读的过程中。  

方法还有很多,替换、假设等都是品味文章言语形式的好方法。  

对于语文,对于语文教学“有些事我们一直在努力,有些事我们无能为力”但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必须更多的去关注文本言语形式,建构立足于文本言语形式的教学。坚守教学本位,为形成和发展学生语文素养而努力。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