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继续教育>详细内容

继续教育

在感悟中成长

作者:雷静涛 文章来源:高坪小学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0-10-19 字体:

10月15、16日,浙江省“百人千场”名师送教下乡到遂昌。作为160多名参加本次活动的小学语文教师中的一员,我是幸运的。两天的时间,八节语文课,四个专题讲座,内容丰富,可以说给我们每位教师送上了一场“精神大餐”。
聆听了八位老师的精彩课堂,我的第一感触是——每一位老师的课堂都是别具风格的。我欣赏鲍宗武老师语文课堂的扎实有效;喜欢倪静川老师课堂的诗意新颖;也感动于孙琍老师课堂那源源不断的掌声。我崇拜吴文奇老师的风趣幽默;羡慕严丽萍老师如此精湛的朗读;也被林乐珍老师的蜗牛所吸引;并分享了季科平老师给予的快乐;更感动于方建兰老师在课堂上的那份激情……每一位老师的课堂都让我印象深刻,不得不感叹,名师的课堂终归有大将的风采,每一节课都让我从中学收获了不少。
第一, 备课的精心和设计的新颖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我才认识到三年级学生学写儿童诗原来可以这么诗意。写作一直是孩子们比较排斥的学习内容。倪老师那诗意的设计让我心动!使我明白一切的手段都可以用来服务语文的教学。简简单单的一个圆,原来也可以发挥如此巨大的魅力。孩子们在诗意的圆中学习,想象,创作,不经意间也写出了“圆圆的月饼,一不小心就跑到肚子里去了”,这样的诗句。
第二,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老师仅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让学生自由畅谈, 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比如, 孙琍老师《掌声》中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分享自己喜欢的声音。学生各抒己见, 积极性很高!还有林乐珍老师的《蜗牛的奖杯》,老师在课堂上用优美的课件,生动的蜗牛、蜻蜓、蚊子等等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理解领会文本内容。
第三, 注重反复朗读。好文章是用来读的, 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 老师都把朗读当作理解文章的必要途径, 借助朗读反复欣赏感悟文章的语言美。比如:鲍宗武老师在《伯牙绝弦》中让学生反复诵读描写体现伯牙与钟子期是知音的句子, 在朗读、点评、再读的过程中体会语言的魅力, 学生从中也深刻理解了文章的内涵。在《给予是快乐的》中, 季科平老师引导学生反复朗保罗与哥哥,男孩与男孩弟弟的语言, 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到了课文中的人物的性格以及语言的描写手法, 并用自己的语言再现了人物的性格。
第四,注重有效地延伸,领悟其义。在拓展延伸这一部分,严丽萍老师以诗为奖品,为孩子们声情并茂的朗诵了《听听,秋的声音》这首诗歌,让学生深刻的感受秋季的脚步,也让我们领略到了严老师朗诵的魅力。季科平老师也用了一首诗,但不同的是,这首试是对文本的延伸。“有人说,给予是一句话,一句温暖人心的话……伸出你的手,送出的就是鲜花;伸出我的手,奉献的就是阳光”。中间让孩子们补上三句话,构成一首完整的小诗。学生通过写的训练,更加深刻领会“给予的快乐”。其次,就是各位老师所特有的魅力,比如说教师的语言。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在上课时,这八位老师的语言魅力深深的折服了了我,尤其是课堂教学评价的语言,是对学生回答问题或对其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时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吴文奇老师风趣幽默的课堂教学语言和及时评价:“你特别有智慧”,“善于思考的孩子就像玫瑰悄然开放”,“你将来一定会是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以上这些评价,我认为既是对学生感悟结果的评价,其激励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在课堂上用我们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只要用心去做我们是能办到的。
除了这八位教师的课以外,四个讲座也是非常值得我们研读与思考的。每一个讲座都是名师们的教学经验与总结,是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之谈,有深度,有见解,值得我们认真聆听,细细消化。作为一名农村的小学语文老师,我们更应该珍惜这样的机会,静下心来,思考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研读各位专家的教育教学理念。总之,这一次的听课学习,又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庆幸自己写下了此刻的只言片语,没有让听课后的感动化为过眼云烟。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