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高山流水》音,品《伯牙绝弦》情
聆《高山流水》音,品《伯牙绝弦》情
遂昌实验小学 黄华瑛
情感为纽带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师生的情感随着课文情感的起伏而推进、延续。课堂教学因为有了情感纽带的牵动、维系,变得更富诱惑力”。 ——李吉林
一篇短小又深奥的文言文,它虽然只有短短的5句话,77个字,但经遂昌县实验小学鲍副校长的真情演绎,拨响了在座的老师和学生们的心弦,让我们为之震撼、惋惜、悲叹。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然而弦尽音未尽,那余音却久久萦绕我们的耳际,弹之不走,挥之不去。
静静的聆听着鲍老师的课,我已深深沉醉与感动。我仿佛听到了伯牙优美的琴声,看到了伯牙因子期的离去喟然长叹、悲切伤感的神情。也深深感受到知音难求的那种渴望、失落的心境……鲍老师的课,之所以给我们留下这么深的印象,我觉得不仅仅是教师对文本的挖掘领悟得深入、透彻,更重要的是教师能够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在不知不觉中传递给学生,真正实现学生、教师与文本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沐浴,它牵引着人们回到真实的生命状态,回到原来的精神家园,去体悟作者内心深处的人性的光辉。
一、以读促悟 披文入情
因为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课堂伊始,教师对于文本的精妙设计并伴之多次自读自悟,将什么是文言文以不露痕迹的方式诠释给了学生。而整堂课,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遍数不下二十遍。从刚开始接触课文时读三遍,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有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引读,换词读,配乐读等。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那就是教师抓住文本的“情脉”——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气地品味语言的情思,毫不保留地敞开爱生的情怀,不遗余力地沟通互动的情意,在不经意间,学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
二、以品促思 悟出真情
整堂课,教师引领着学生如同畅饮着一杯醇香的酒,品味着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间,去品读,去感悟。如让学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这一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对伯牙琴声的喜爱,以及他们之间的情谊。再如,让学生听琴音并体会伯牙得知子期死去之后的悲痛。如泣如诉的琴声,将伯牙悲痛欲绝的心境呈现得淋漓尽致,在场的所有听课者为之动容为之叹惜。在感动之余教师再让学生想象:伯牙在断绝弦的时候,还断了什么?通过想象说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这一感受,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那就是“千古知音最难觅”,珍惜友情,知音难寻.
鲍老师的课,饱含着激情又极富感染力,既行云流水又干净清洁,灵动的课堂中又平添了一份岁月与人生的静气。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心灵是舒展的,心情是愉悦的,思维是放飞的,感觉是幸福的。看似简单,但真正做到并不容易,功夫在课外,功夫在钻研,他启发着我们所有的老师要历练语文之功,锻铸高尚的师德灵魂。是啊,什么样的人灵魂最丰盈?那就是爱读书的人。这也许就是 “腹有诗书气自华”,而鲍老师正是这样的一个人吧!知识决定胆识,底蕴决定底气,超越常人视野的阅读与感悟,使他有了超越常人的驾御教材和课堂的能力。而我呢?看着一张张纯真的脸和一双双饥渴的眼,我有责任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审视自己的课堂,努力使自己变成一本足以引领学生探秘知识之海的厚重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