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继续教育>详细内容

继续教育

语文课我们应该留给学生什么?

作者:吴紫菲 文章来源:实验小学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0-10-18 字体:

 严丽萍 老师在今天的讲座中提到“追求基于儿童生命的语文教育”,这句话对我的内心触动很大。语文教学追求的就应该是以生为本。不跟风,不浮夸,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在语文课中获得语文素养的发展。我想这就是 “语文意识”。  汪潮 教授说:“语文教师要有语文意识,语文教师姓‘语’,教学要紧紧围绕‘语’字”。已经不是第一次听 汪潮 教授讲这一句话,他是严肃、认真地强调“语文意识”这个问题的。我想他是在警醒我们要时刻牢记:我们语文课要留给孩子的是什么?以完成语文要完成的事。  

 于永正 老师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要给孩子‘留下语言、留下形象、留下情感、留下方法、留下兴趣’。”我想, 汪潮 教授说的语文的“语”,最高层次是语言文化也是同样的意思。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相互融合,缺一不可。一堂好的语文课就是能巧妙地将这些方面融合渗透在一起,了无痕迹地让孩子收获到知识与技能、习得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今天, 鲍 老师给我们带来的就是一堂基于儿童生命的语文课,他给孩子“留下语言、留下形象、留下情感、留下方法、留下兴趣。”完成了语文的事。  

1、给孩子留下了语言,留下了方法。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特点,学习会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鲍 老师在教学中,可谓是独具匠心!他先出示了《伯牙绝弦》的原文,一篇毫无标点断句、竖着排版的文章便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一遍遍地读中对全文便有了初步的感受。这时,老师便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理解“曰”、“兮”、“哉”三个字,引领学生更深一步地体会文章,感受故事的中的情感。其中, 鲍 老师只用了 “当你读到哪个字的时候,你感受到了这是一篇文言文?”这样精炼的一句话,便自然地完成了教学的过渡。学生学古文能学得如此的轻松,如此的饶有兴趣,都归功 于 老师每一个点的用心安排。  

教学中,老师还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对,“依依杨柳,徐徐清风……”这样的场景进行句式练习,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结构之美,又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2、给孩子留下了情感体验。  

  老师的课以“知音”开始,围绕“知音”深入,最后以“知音”结束,学生在朗读、想像、说话、写话的学习过程中,过程学会了古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悟出了故事和故事中的真挚情感。荡气回肠的故事情节一定给孩子们留下了太多的感动,“士为知己者死”的纯真友情必定让孩子的心灵得到洗礼。  

教学中理解体会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但就文本而言,让学生体会到那种情谊,特别是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或许学生很难理解。 鲍 老师对文本进行多次了补充,给学生讲述了伯牙作为宫廷乐师,却无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无人理解他的心意,从中感受到他的孤独寂寞,了解知音难求,感受“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为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绝、肝肠寸断作铺垫,使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  

孩子习得语文知识和技能又得到了情感的熏陶,获得正确的价值观。这不是我们语文课堂所要追求的吗?  

3、给孩子留下了形象。  

在老师教学的层层推进下,学生在获得一次次的语言体验中,深深地感受到人生苦短,知音难求!”感受了“士为知己者死”的真知己境界。在教学尾声之时,老师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使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  

牢牢地记住“语文意识”,完成语文的事情,在语文的教学道路上,我们就不会迷茫。正像汪潮教授说的那样“语文的事”很多,字词句段篇等语文知识,听说读写能力以及蕴含其中的“文化”,如何取舍、如何侧重,这都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紧紧围绕文本的特点、文章的体裁和学生需要进行合理的安排。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