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中有人 胸中有书
10月15日 和16日,我们有幸参加了浙江省“百人千场”名师赴遂昌县送教下乡活动,认真地聆听名师们的示范课和讲座,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独特教学与闪亮的人格魅力,真真实实地认识到了语文教学艺术首先是善待学生的艺术,教师的责任是引导,是鼓舞,是激励。
一位位名师为我们打开了一幅幅“快乐学语文”的画卷,让我们的目光始终都在那一位位孩子的身上,能清楚地感觉到他们学得很开心;让我们更深的体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无论是示范课还是讲座,都是一次次思想火花碰撞后的精华,让我们也随着一位位名师领略了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教学境界。看着自己做的笔记,静下心来,仔细回想,面对那一个个环节,如果出现在自己的身上,我会怎么做?这样一反思,我终于知道了:
与他们相比,我缺乏的是"目中有人"的大爱心。
细细品味所听的八堂课,脑中出现每一位老师的精彩课堂景象,从他们的字里话间、举手投足之中,我看到了四个大字——“学生第一”。严丽萍老师一直奉行着“心中无课,目中无人的老师是可恶的;心中有课,目中无人的老师是可怜的;心中有课,目中有人的老师是可敬的;心中似无课,满心满目皆学生的老师是最可爱的”;吴文奇老师对每位孩子发言的幽默点评和鼓励;林乐珍老师全心地维护着孩子没有及时走进课文时的自尊;方建兰老师对课堂中有着不同见解的孩子的拥抱……所有的所有让我们在欢笑之余,更多的是感动——满眼满心装着孩子,孩子也会创造许多的惊喜。
反观自己,虽然一直都在学习着先进的教育理论,认识到不能把学生当作等待知识灌输的"口袋",接受修枝剪叶的"幼苗"。但是,真的遇到那种“屡教不改”的孩子,总会忘记那些心中已然知道的理念,然后会严厉地批评孩子,希望孩子一下子能成为“能人”。殊不知,孩子仅仅只是孩子,一个对知识向往,对知识憧憬的群体。我想:今后自己真的要将眼光放远些,除了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更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蹲下身子来努力地做一位“目中有人”的老师。
与他们相比,我缺乏的是"胸中有书"的大智慧。
郑板桥画竹栩栩如生,韵味十足,就在于他“胸中有竹”。深感为我们献课的每一位老师都做到了“胸中有书”——胸中拥有小学语文(语文教育规律、语文教育系统——小学语文究竟干什么?汪潮教授和赖正清教研员的讲座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核心是语言文字,学会遣词造句,会写句子通顺的小文章,能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际)与学生结合这本大书,然后课堂中就有那一次次老师及时抓住孩子的反映,进行精准地校正,抓住孩子奇思妙想,进行精确地指导;孩子恍然大悟的神情,心悦诚服地接受,用心地改正;老师与孩子其乐融融的氛围!鲍宗武老师将古文与六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相结合,利用“曰、哉、乎”和加标点让孩子深刻地认识了古文,同时更让孩子有兴趣读古文;倪静川老师结合三年级孩子的特点,利用一个个小圆圈,让孩子有趣、快乐地写儿童诗;孙琍老师发现孩子的朗读问题,会安安心心地让孩子进行及时改正,一步一脚印,扎扎实实……一切的一切总是将小学语文与孩子结合的那么巧妙,让孩子学会方法,快乐地学语文!
反观自己,常常感叹自己的教学不如同事的精彩和有效,恼恨孩子在课堂上“无理取闹”或者“寂然无声”,责怪语文实在是“朦胧,难抓纲领”,批评孩子课外不懂得看书,不知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次终于弄明白了原委,虽然自己有了课前的十足准备,但是面对一个个灵性的小生命,随时会出现“变数”,而这个“变数”把握好,会精彩纷呈,把握不好,会令你“哑口无言”、“懊恼不已”;虽然自己很重视课外阅读,也很喜欢看书,但是首先不调动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心中对语文是“讨厌”,课外阅读就是空谈;虽然自己全身地放入教学中,但是教学时不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没有让孩子首先喜欢上授课的老师,这样也只会“事倍功半”。然,“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我想:努力做个细心、耐心、反思之人,备课时,将“小学语文与孩子” 相结合,找到结合点,不断地实践和反思,必然会有所收获。
“目中有人,胸中有书”,多朴实的八个字,内里却折射着每一位老师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人与文和谐结合的宽广胸怀,这也将成为我语文教学路上不懈地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