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意识”的思考--听汪潮教授讲座有感
关于“语文意识”的思考
——听汪潮教授讲座有感
遂昌新世纪实验学校 刘淑萍
一同事曾经跟着汪潮教授学习,依稀记得他与我聊起汪老师时,言语中那份景仰之情。之所以用“依稀”一词,着实是因为记忆并不是那么清晰,那只是同事的往事,于我而言,专家、名人遥不可及。今日,有幸亲眼见到汪老师,亲耳聆听到他对语文教学的理解,才惊觉:朋友曾经那么幸福——能师从汪教授数月,那是何等幸福之事!
汪教授平和,随意,他的讲座没有高深乏味的理论,没有引经据典,没有华丽的词藻,亲切风趣的话语却如春风拂面,给听课的教师以最真实、最直接的语文教学引领。老师的讲座结束之时,我瞥见PPT讲稿的滚动条至多停留在五分之一的位置,不由得暗自思忖:这底下还有多少的精彩和智慧啊。真希望能聆听汪老师更多的教诲。
老师的讲座围绕“语文意识”展开,所有的指引质朴而平实,没有由于时间的限制,更是提纲挈领式的,留给我们很多思考、实践的空间。在此,我也用最朴素的语言将自己有所感触的部分梳理成条条框框,以警示自己在日后的教学中务必努力实践之。
(一)关于角色定位
准确把握自己的角色:语文小学老师。
首先,我们是教学语文的,语文有三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其次,我们是小学老师,它界定的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PS:第一次听说“语 文小学 老师”这个词,感觉新鲜。仔细想一想,挺有道理,应该牢记自己的“复姓”:语文,小学。)
(二)关于语文理念
1、语言的才是最好的,用语言的方法解决语文教学问题,课堂教学定要给学生留下“语言的脚印”。
2、在“三境”中教语文,学语文。三境,即:情境,语境,心境。
3、听说读写都需要,读写更必要,写最重要。落实措施:听说降下来,读控制住,写挤进去。
(PS:需要,必要,重要,听说读写孰轻孰重,了然于胸。学语文的最终目的还是应用,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方法自然是加强阅读积累和习作练笔。当前,读已经得到足够的重视,而写的指导有待加强,尤其是把写“挤”进课堂。)
4、构建“习作为本”的语文教学体系。
(1)阅读教学不等同于阅读,阅读是“获取信息”,这不是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应当在教学中引导孩子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习得“语言方法”。
(PS:仅仅让孩子们明白写什么“写什么”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明白所阅读的文本是“怎么写”的。)
(2)从“习作”的角度教“阅读”。
(PS:这话太经典了!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切记!)
5、语文,需是“文化”观照下的语文。
(PS:对我们大多数老师来说,有点难。语 文 老师要多读书,不止是教学参考书。再怎么磨课,也磨不出一个语 文 老师的文化底蕴来。)
(三)关于语言知识
字、词、句、段、篇、修辞等语文知识,应聚焦在“句子”上。
单个儿的字、词只是语言单位,需在具体的句子中才能体现出意义。而一旦习得了句子之法,段、篇的谋得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具体措施:低段少抄单个儿的生字,多写词;中高段则可抄写句子。
(PS:抄写一些经典优美的句段,在抄写中感悟规范的语言,形成语感,确是好方法。)
(四)关于语言能力
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习作和写字)。语文课堂上可以呈现的东西很多,放弃是一种智慧,大刀阔斧裁去枝枝叶叶,直接进入语言系统。
对于如何区分一个班级习作水平的高下, 汪 教授戏称可以“最少”和“最多”来评判:统计全班的错别字和习作总字数,错别字最少,习作字数最多,即最好。
(PS:虽是一句戏言,却有其道理所在:错别字少,说明语文基本功扎实过硬;写得字数多,说明能顺畅地运用文字进行言语表达。)
(五)关于语文特点
1、语文学科特点:综合性、人文性和多元性。
基于语文的综合性,要考虑的因素很多,这就有一个取舍的问题,如何使语文课简约是语 文 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人文性应渗透在语言的感悟中,剥离语言讲人文是空洞苍白的;多元解读文本,需要注意价值取向。
2、课文文本特点
课例有各种类型:故事(寓言、神话)、诗歌(古诗词、儿歌),记叙文、说明文,应根据课文的特点进行教学,如:故事类的课文要复述,诗歌要多读多背勤积累,记叙文要了解其要素,说明文则要关注文本中说明方法的运用。
3、语言表达特点
老师要善于把握每一个文本独有的语言特色,从习作的角度进行阅读教学。
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四单元16课《桥》
课文开篇写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短短的四个字,构成了两句话,课文最后写“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这里每句话都单独成段。这是本文语言最具特色之处:简短的句、段,渲染出紧张的气氛,沉痛的心情,加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4、教师教学特点
于永正:简约大师;贾志敏:亲和大师;靳家彦:设计大师;支玉恒:智慧大师;王崧舟:诗意大师。
(PS: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要盲目模仿。)
(六)关于语言习得
语言习得的过程包括:语言认知,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迁移。
语言理解,可以凭借读、思、说、悟。说,常用的方法是“转换法”;悟,用“比较法”体悟语言所流露的准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