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继续教育>详细内容

继续教育

领雁培训说课稿

作者:叶平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0-10-13 字体:

认识角说课稿  

 遂昌县石练镇中心小学 叶平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6465页)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也是我们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特征的知识基础。  

  2、学生: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许多物体中存在“角”,学生对它也是相当熟悉,我在课前也了解过,他们的认识大多停留在“一个物体的边沿,或是转角的地方,就是角。”而这些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也是本课的学习起点。同时低年级学生特定的年龄决定了他们认识事物具有以形象思维为主这一特点。  

  3、教学目标的确定:  

⑴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以及角的写法和读法。

⑵通过玩活动角,数角等活动探究角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和数角的方法。

⑶培养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同桌合作,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角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和数角的方法,培养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法:  

  “教必有法,但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的特点,我采用了直观形象教学、动手实践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感知→()表象→()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画一画、做一做、比一比、数一数、猜一猜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三、说学法:  

  首先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从喜欢的、已知的、熟悉的生活内容入手,让学生自己在特定的环境中不知不觉中建立起抽象的图形角表象,再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进一步了解了角的特征,再通过应用将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策略,发掘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鉴于此,我在教学设计上着重以下几方面考虑:。  

  1、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将生活中的角上升到数学中的角。  

  2、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3、重信息反馈,坚持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4、坚持面向全体,发展为本  

  四、说教学过程:  

  角是抽象的概念,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从实物中抽象出角是比较困难的。这节课,我注重了让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特别是本课的导入,让学生谈谈看到“角”字想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开放式的提问,把储存在学生脑海中的关于“角”的信息全部呈现出来,学生基本感知到角的特征,知道今天学习的是平面图形——角,为下面学习抽象角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我为学生设计了三关。鼓励他们,只要课上能积极动手、动脑,用自己的智慧顺利地闯过三关,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我为学生打开“学习闯关”这扇窗,为他们展示一个具有吸引力、新奇鲜活的数学世界,进而在挑战和体验中学习新知。  

  第一关:找一找,画一画,判一判,认识角。  

  我让学生找实物中的角,由实物过渡到几何上抽象的直观图,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便于学生理解。  

接着,通过画一画角,让学生明确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然后通过一些判断练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角的构成及基本特征。  

  第二关:做角。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里,我将充分体现这一点,让学生用学具盒中的材料,用自己的方法来做一个角,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数学学习的活动中去经历一个过程,因为过程肯定和一些具体的知识、技能或方法联系在一起的。做完角,选择一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说做角过程,以便全体学生观看,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第三关:比较角的大小。  

  这部分内容是本堂课的教学难点。在上课前,我反复研究教材,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猜测到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角的大小和所画两条边的长短有关;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开的程度有关。怎样能直观的将这两种情况演示给学生看,并能验证到底哪一种才是正确的呢?紧跟着展示角这个环节,我选两位同学上前出示自己做的角,(其中有一个是活动角)。即而提出问题:这两个角,哪个大哪个小呢?学生果然出现两种答案。这时候,我不急着判断,让学生自己探索角的大小比较方法。经历过程带给学生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现的能力,这些往往比具体的结果更重要。学生尝试过后,能正确的说出比较方法:将两个角重叠,顶点对齐,一条边对齐,观察另外一条边来比较。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将学习的角度重点指向了学生,俗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就必须在教学中体现这一角度的转换。  

  第三关:数一数。  

通过数图形中一共有几个角,说一说你是怎样数的;发展学生的思维(渗透奥数内容)  

  四、说练习  

  本课的练习,我设计了三种。第一:在初步认识角之后,随之出现4个图形,让学生判断该4个图形是否有角。 这个练习我把它叫做“跟随”练习,即刚学会一个新的概念,认识一个新的图形之后,紧跟着的一个比较容易的以选择和判断为主的练习。第二:在完成认识角、做角、比较角的大小的所有教学之后,设计了一次练习,我把它叫做“巩固”练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做一次运用,难度稍加大,但学生能做出来,并且能找到练习中的规律,能享受到一种成就感。第三:在课的最后,留下课后练习,我把它叫做“开放”练习。题目是这样的:试着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剪去一个角,看看还剩下几个角。比一比谁的方法多。这个题目不止一个答案,是留给学生课后做的,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完成。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