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百年的教育思想光辉
----听汤翠英教授报告有感
一、中西合璧的思想巨子。陶行知那一代曾经诞生了很多伟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中西合璧的学术和思想。所以批评传统往往极深刻;展望未来,看得远。他们那一代人的许多思想至今非旦完全没有过时,相反,有时总觉得一百年后的我们反而总是落后于他们的步伐。我想,作为一名中国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应当印在我们身上的文化印记,没有这些文化印记,我们只是有中国人的外表而已。然而,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课程内容,把能反映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丢得太多了,我们的老师还有多少国学的根底呢。我们如果只有传统,那就会像清王朝一样,是不能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所以我们应当在传统的基础上认真学习一点西方的学术,人文思想的。然而在这方面我们似乎又只学习了一些概念化的“主义”理论,尤其西方最为深厚的人文思想,好像被我们有意无意的抛弃了。陶行知之所以能成为现在我们仍在景仰的教育家,与他的学习受教育的经历,与他的深厚的中西合璧的学术和人文思想根基是牢不可分的。所以我们要当好一个现代的教师,当好一个培养未来人才的好老师,我们在学习传统中国文化和西方人本思想方面都还是要下功夫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像陶行知一样,在现实的教育教学当中厚积薄发,智慧无穷,魅力无穷。
二、伟大的人文情怀。何谓“人文情怀”?简单的讲,就是深切的“爱自然,爱世界,爱生活,爱人”。亦即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满”是什么?全身心,百分百也,“天下”是什么?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爱得多深,爱得多广啊!所有伟大的教育,有生命力的教育毫无例外的都要根植于这样一种伟大的爱,不带半点功利的爱!教育智慧哪里来?教育智慧不是一种小聪明,小聪明再多那也永远不能叫智慧。教育智慧其实就是根植于这样一种深厚的人文思想基础上的。大家听了陶行知“四颗水果糖”的故事,除了感叹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智慧之外,就没有其他了?我想这种智慧其实来源于他对学生完全抛弃功利的爱。这个世界绝对不缺少聪明的头脑,但像这种盛满“大爱”的聪明的头脑也许就不多了!所以我们如果要有陶行知那样的教育智慧,除了爱动脑筋之外是远远不够的,要像宗教徒一样,把“爱”当作一种信仰去追求。一个成天抱怨环境生活的人,一个专爱蝇头小利的人,一个自怨自艾,不爱自己的人,一个粗俗暴躁心中只有自己的人,一个讲求付出与回报对等的人都是不可能有陶行知那样的教育智慧的,是不可能当好老师的。
三、“民族,国家至上”的信仰。在当下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社会讲“信仰”似乎是要受人嘲笑的。但如果把民族国家放到一个历史长河中去考察,“信仰”却是一个民族,国家的灵魂,试想,一个失去灵魂的人能活多长,一个没有灵魂的国家能走多远?我们知道,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按理讲,这样一个国家,思想价值观应当很混乱,国家应当没有多少凝聚力,更加之他们地方的自治权是很大的,可几百年时间下来,这个国家不但没有分蹦离析,反而逾发的走向团结强大!很主要的原因是他们从上到下有共同的信仰:民主,自由,正义。不用细究,只要看一看每届总统的就职演说,在演说中他们可以不谈或很少谈怎样发展经济,但却必定用很长的篇幅谈他们对这一信仰的憧憬和热爱!他们用这样的共同信仰消弥了无数盘根错节,根深蒂固的社会矛盾,用这样的信仰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团结在星条期下,除了有国庆节外,还会有“马丁路德金纪念日”(全国放假)。一旦这一信仰受到危胁和破坏,他们会自上而下的坚定的站在一起。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很反感美国一年一度的人权报告对他们国家的指责,但总统如果不发这样的一份报告,那么就会有很多美国人去指责总统在推进世界人权进步方面的不负责任和碌碌无为了!这样的行为与其说是我们所认为的出自“国家利益”的原因,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他们的很多国民不容许他们的“民主自由”的信仰受到一点玷污。清末民初以及抗战时期,如果我们的国人都持利己的物欲观,也许国家真的早已灭亡。正是因为有一大批舍生忘死的革命者,仁人志士,前赴后继的扛起“誓于民族国家共存亡”的大旗,斗争到底,我们的国家才迎来了新的春天。陶行知之所以能放弃高官厚碌的诱惑,坚持走“教育救国”的道路,正是基于“民族国家至上”这一信仰。所以他可以住牛棚办学校,一生接连不断的克服困难办学校。我想作为一个为国家服务的公职人员教师,可以没有其他的信仰,但我们理应认识到选择为国家服务这是我们一生的光荣,我们理应有“民族国家至上”的信仰吧!这就像是我们理应孝敬我们的父亲母亲一样简单的道理吧。有了这样的信仰,工作中再多的困难也将不成为困难了。因为为信仰而付出,是每个信徒最感光荣和值得的。
四、要像信教徒一样虔诚和坚韧。陶行知教育思想是一座历史的丰碑,经历了近一百年的积淀和洗礼,依然放射出闪亮的光芒,在这样的丰碑面前,我们除了虔诚的敬仰之外,还能有其他吗?陶行知教育思想是一座大山,我们要像愚公一样,将这座大山搬到我们的头脑中,搬到教师的头脑中,这座大山就像一颗颗原子弹,爆发出无穷的威力,最后才能转化成无穷的教育教学生产力。七十多岁高龄的汤翠英教授正是这样的“信徒”,正是这样的“愚公”,老而弥坚,老而逾诚!正是我们最好的榜样。诚能如斯,则教育可兴,国家当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