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品华应龙教育随笔(二)
“教案有用吗?”不要说教师,即使对教育有一点点认识的人都会给你肯定的答案——有用,非常有用!
“你的教案有用吗?”只怕很多教师就会犹豫难定了。
我们明明知道教案是有用的,而为什么却觉得自己写起来的教案会没用?
反思自己,我们写教案是不是存在如下问题呢?
第一、写教案的出发点是为了应付检查。这样写出来的就会是“为他(领导)教案”,而不是“为我所用”的教案。这样的教案压根就是没想在课上用。
第二、写出来的教案没有个性,没有结合学生和教师自己的实际。这样不动脑子琢磨推敲只动手抄写的“徒手教案”,也可能导致了教案的无用。
第三、课堂的生成性,知识的生长性,使得预设的教案用不上了。
身为新教师,我每天都要花上很长时间在课前准备上,可是往往课堂的进程总是超出预设的教案,令我偶尔也怀疑自己的教案有用吗?
华老师引用了《老子》中的话,精彩地解释了我的困惑。
《老子》第十一章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段话巧妙地说明了“有”和“无”的辩证关系。一个碗或茶杯中间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碗或茶杯的作用。房子里面是空的,可正是因为是空的,所以才起了房子的作用,如果是实的,人怎么住进去呢?《老子》作出结论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它的意思是说:“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作用,而忽略空虚的作用。“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为一般人所觉察。
这么来看,我们写出来的教案可能有些部分“无用”,但“无用却是最大的用”。“有”让我们更好地把握课走向,而我们实际用的是教案字里行间的“无”。
写教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化行为,是我们新老师成长的基石。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写出来的每一个教案,反思每一个辛勤付出的结果,珍惜每一个成长路上走过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