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待优生
谈谈待优生
作为老师、家长要接受待优生存在的现象,待优生不是因为智力受损,而是由于自己没有学习的积极性而落于人后。待优生与优生是相对而言的,换句话说,没有对比后的待优生就没有所谓的优等生了。只有在心里接受了这个现象存在的合理性,那就能冷静的看待待优生的问题,在处理待优生问题上有客观的判断,而不能带有主观的意见来面对他们。作为家长和老师是学生接触最平常的两个代表人物,学生在他们的身上感受最深了。家长、老师是站在第一位的支援军,其位置不可替代。
再则,就是老师、家长的态度了,尤其是老师的态度。老师是否真诚的对待自己,学生是非常容易的感受到老师的诚意,因为待优生们渴望得到关爱,喜欢别人真心的对待自己,期望自己被老师认可,他们很敏感,很注意老师对自己的方式,并与对其它学生的方式进行比较,其结果有可能学生就觉得老师根本不关注自己,对自己与优等生的方式不一样,造成反叛心理。在研究过程中,用态度来感化学生或缓解与学生之间的气氛。
最后就是老师对待方式,如果老师鄙视、讨厌的负面情绪来面对他们,使得他们产生一种抵触心理,这时候的他们自制力差,逆反心重,原本就对老师和学校有不好的认识了,加上老师的处理方式不当,则就让其“差”下去了。待优生接受到的评价多半是负面的,是否定的,老师则要用肯定的,鼓励的方式来激励他们,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克服自卑感,培养他们的克制力,是非判断能力,让其主动配合老师的改造计划当中来。
待优生与优生是一个很明显的对比,教师,家长总是拿起来比较,通常是以学习成绩、性格特点来衡量一个学生是待优生或者优生,更造就了学生的厌倦家长和老师的劝告。大多数的优生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及时完成作业,每次考试最能拿高分,而待优生就相反,上课无精打采,不注意听讲,破坏纪律,不完成作业等等的行为。这些学生也喜欢在上课时间问一些无关的问题,但不能否认就是有一些这样的学生也能够在考试的时候拿高分。同时在小学里就出现一个现象:偏科。小孩子语文学不好,但数学就是很好,或有的小学生数学是怎么教怎么学不会,反倒是语文的题目不用老师怎么讲,就理解的十分的全面,作业也是写的准准确确。这就好比是一个翘翘板,没有永远的差生,没有永远的优生,待优生优生可以颠倒过来。那么,作为家长和老师就要接受他们的这种个体差异,以肯定的方式如鼓励来引导他们这方面特长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