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雁培训体会
领雁培训体会之从“庸师”走向“导师”
听完市教育局副局长蓝献华给我们市科学领雁班成员的讲座,让我感受颇深,随即我便上网阅读蓝局写的与教育有关的文章。
教师的成长过程大致如此:从初参加工作时的“庸师”(无经验的老师),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步成为“经师”(有经验并有一定教育技术的教书匠)。然后,有其中的部分教师成为“人师”(既能教书又能育人,有自己思想和风格的教师)和“导师”(能影响一地教育,成为老师的老师的教师)。有些教师到了“经师”这个层面就不能成长了,结果一生都是教书匠;有些教师到了“人师”这个层面就停止成长了,他(她)是好教师,可惜没有更优秀。(摘自《蓝献华随笔之成长与阅读》)
反思自身,08年走上讲台,只是个毫无经验的黄毛丫头。平时的工作忙忙碌碌,每天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学生管理等工作里头打转,很多时候自己都在作“机械运动”。在有限的24小时里,自己有多少时间是站在习题之外研究教学的呢?比如对所教科学知识体系的整理,反思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研究出对策,读各类书籍充实自己等等。但无论如何,随着教龄的增加,经验势必逐渐积累,再加上我们早期获得的良好的艺术气质和语言表达能力,我想我们可以成为人师,不管我们以怎样的方式育人,谆谆教诲亦或是以人格的魅力影响学生。我一直认为,能否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天分很重要,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教师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后就不再成长了。当然,现在我对教师有了更深的理解。曾经我一度认为,如果去教数学的话,我照样可以胜任。大学时候带过一个有缘的学生,她曾问我,为什么根号里面的数必须大于或等于零?我答不出来,只好和她说这是个规定。如果我教数学的话,那么我一辈子都只会是个教书匠,不可能成为数学教师,因为我只会教数学知识而教不了他们数学方法。现在,年轻一辈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便是阅读的问题。闲暇之时,大家都宁愿选择更加轻松的消遣方式,会去读书、啃书的人少之又少,更不用说主动去读一些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的书籍了。但是,一个爱读书的教师,肯定能更快、更好的成长,也只有会啃书的教师,才有可能成为“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