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继续教育>详细内容

继续教育

外出考察学习心得

作者:罗华雄 文章来源:高坪小学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0-04-06 字体:
在全县校长会议期间,县教育局组织我们全县校长赴绍兴新昌两所学校考察学习。通过实地考察,听经验介绍,访谈等,受益匪浅。尤其是学校的精细化管理模式为我们农村小学开启了一盏明灯,意义深远,值得借鉴。同时使我对学校的管理工作如何通过细致入微的、最佳的管理途径,达到精致的、高效低耗的管理目的,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首先应具有全面而细致的管理视野,用以科学武装起来的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杜绝一切管理死角,让管理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使全体教职员工把平时看似简单和容易的事情用心、精心的做好。变一人操心为大家操心,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学校的管理才能上层次,教育教学管理效果才能更明显。但在实际管理中,由于我们农村小学规模小、编制紧,分工不够细,也暴露出种种问题。如学校部分教师认识不到位,认为这样的精细管理是耽误时间、影响教学;还有的老师认为这样的事与自己没有关系,参与的意识薄弱;还有的老师工作标准比较低,满足于现状,认为现在已经很好了等等。针对以上问题,我作了一些思考。
第一,提高全体教职工精细化管理的思想认识。
鼓励教师多学习、多研讨,把精细化管理思想转变为自己的认识。学校利用创建的契机,鼓励教师用自己所学到的和领悟到的思想大胆实践,不断积淀,并逐步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各种思想不再是文本或书面上的东西,而是已经落实了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的具体行动,并能够加以例证和说明。当然,观念的转变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时间和反复磨合,要允许教师有一个逐步认识和吸纳的过程。
第二,推行目标管理法,明确职责,责任到人。
创建工作千头万绪,学校首先从目标抓起,细化目标,将舆论创设、资料准备、文化建设、设备添置、教学六认真、后勤保障等工作分别落实到相关部门、相关人员,形成一个“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团队,实行“谁分管谁负责”、“谁的岗位谁负责”、“谁的班级谁负责”、“谁的课堂谁负责”的岗位责任制。一方面可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提高条线负责人和教师的自我成就感,增强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由于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增加了管理的透明度与可信度,增强认同感,使学校与教职工形成一个整体,人人明确自己在创建中的任务和责任,也明确自己的成长、发展与学校事业发展的密切关系,提高了教职工的自豪感、责任心和使命感。
当然,光有目标分工还不行,更重要的是,每个教师都能认真地完成这些工作。只有抓好这些分工工作的真正落实,精细化管理才会出实效,目标管理才能真正实现。
第三,建立规章制度,保障精细化管理的开展
一套完整、详实、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能使整个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纳入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更好地实现办学目标。为此,学校需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台精细化管理的一系列制度,教师制定自己的教学精细化措施,包括师德、教师基本功、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教科研等方面,学生确立自己的精细化学习目标,从而让学校精细化的各项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为达到良好的精细化管理效果,学校还需建立科学、完善的监督机制,出台“问责制”,学校对每个部门、各个负责人的工作目标,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检查方式,细致的对精细化管理的目标达成度进行评估,并进行相应的通报,表扬先进,鞭策后进。对存在问题的部门和个人采用复查的形式,确保问题得到解决。在力求公开公正的前提下将成绩与考核挂钩。
第四,强调“以人为本”,重视沟通与协调工作
在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校长需以学校为本,学校需以人为本,学校管理应体现人文关怀。因为,对于教师来说,在物质待遇得到基本保障之后,更看重的是精神激励。因此,必须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强调发扬教师在学校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主人翁精神:尊重教师的创新精神,鼓励和支持教师的教育创新,还要尊重教师自我完善的要求,主要是完善人格的要求、完善知识能力的要求等。可以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提升组织学习力、执行力,不断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弥补自身各方面的缺陷与不足。
在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总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为此,学校必须注重经常倾听教师的心声,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协调,争取把每件事都做得更好。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