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继续教育>详细内容

继续教育

精心引领,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听雷清老师讲座有感

作者:李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09-12-03 字体:

 1111 上午,我们聆听了遂昌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语文教研员雷清老师的一场讲座——《加强朗读教学指导,提高学生朗读水平》。众所周知,在小学语文基础教育中,朗读的指导是至关重要的,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也是摆在所有小学语文老师面前的一大难题。雷老师从朗读指导的意义、朗读指导的误区以及朗读指导的策略三个方面向我们作了详细的阐述。  

雷老师说,讲解和朗读是相辅相成的: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深入其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平铺、展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使人理解含义,朗读赋予作品生命;讲解加强理解,朗读加深感受……朗读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关朗读指导的三个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在讲座时,雷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诸多弊端:点面不到位、学生缺乏朗读的自信、兴趣不浓等等;教师指导形式化、肤浅化、程式化、模式化、唯技巧化……提出:要把一篇课文朗读好的前提是正确的理解和感受,技巧应该服从并且服务于情感和内容。  

关于朗读指导的策略,雷老师提出:一是要抓住关键词句指导学生朗读;二是恰当运用媒体指导学生朗读;三是以教师言语的及时渲染指导学生朗读;四是以教师适时的范读指导学生朗读;五是用智慧的评价指导学生朗读。  

雷老师的讲座理论联系实际,以课堂实例来解说他的观点和论述。他在每一条朗读指导策略后都附上一两则生动的教学案例,这些案例都切切实实地发生在我们教学之中,极易使我们产生共鸣,也牢牢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  

其中,让我记忆深刻的有这么几个细节:  

把爱心献给别人,信心留给自己!于永正老师在一次公开课上,请一位学生读一句话,那位学生一连7遍都没读好(听到这里,我不禁暗暗佩服于老师,哪一位老师能够在公开课上坚持让一位学生一连读上7遍呀?这需要何等的耐心与大气?!)于老师轻轻拍了拍这位学生的头,轻声对他说:“请你用眼睛一个字一个字地看一遍这句话,在心里默默地念一遍,准能把漏下的字都给读出来,再试试!”果然,在于老师的耐心指导下,这位学生在第8遍读这句话时,准确无误地读出来了!此时,于老师带头鼓起了掌,并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们要把爱心献给别人,把信心留给自己!”  

朗读指导要注重激励的全面性。在一堂语文课上,教师也很注重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多读,用各种方法读,学生读完了一句话,这位老师说:“谁能读得比他更好?”这是一句很普通的话,其目的在于激励学生踊跃参与朗读,可是我们想到过没有,在这句话的背后,已经深深地伤害到了话里的那个“他”!  

这也不由地引起了我的反思:自己在平时的课堂上这样的话说得可不少,可实际收到的效果有多少?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的学生不会举手、不愿举手,甚至不敢举手呢?我们是否关注到了全面,是否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还是顾此失彼了呢?  

以细节养成学生读书的好习惯。时下的教育热点又回到了注重整体设计、关注全面了,但是细节,还是不可不关注的,正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就是这个道理。  

细节一,“请同学们拿好书本”。简简单单,朴朴实实的一句话,不仅牢牢抓住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而且提醒了学生正确拿书本的姿势,正确读书的姿势,为接下来的“读”做好正确而充分的准备,是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读”中的前提。我扪心自问:“在上阅读课时,这句话,你说了吗?“  

细节二,“把书本朝下盖在课桌上,听同学、老师说”。书读完毕,将书本正面朝上盖在课桌上,为什么不直接合上呢?雷老师为我们指点了迷津:盖在课桌上,等下次再打开课文时,节省了翻找页码的时间,使课堂学习的秩序和纪律得以很好的保持,大大提高了读书的效率,也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小细节,处理得当,便成了课堂上灵光闪动的大智慧,成了亮点!  

在讲座的最后,雷老师送给我们两句话: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们提倡的朗读是一个要求逐渐提高的螺旋上升的训练过程,是指有理解、有体验、有感受、能传情达意、包含着读者的良好基本功和对文本的思考与体验的朗读。”  

雷老师的讲座,没有语调的抑扬顿挫,也没有情感的跌宕起伏,有的只是平实,有的只是细致,还有对我们领雁班老师的殷殷希望。非常感谢雷老师的讲座,我将尽力在实践中慢慢感悟,慢慢习得,慢慢学会正确地指导学生的朗读,培养他们良好的朗读习惯。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