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华求实 返璞归真
弃 华 求 实 返 璞 归 真
——参加科学常态课研讨活动有感
今天非常幸运,参加了首次县城片小学科学常态课教研活动,本人因为是在乡下任教的,却莽莽撞撞地就跑去听课了,所幸县城学校的老师们都非常亲切友好,我也很自然地就融入到听课的活动中。
本次活动以同课异构的形式进行,教学内容均取自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执教者分别来自新世纪实验学校和县实验小学。上午由巫志华和吴坚文老师共上《声音的变化》一课,接着巫继鸣和孙菊连老师共上《运动起来会怎样(一)》。下午是四位上课老师和听课老师的互动交流、探讨。我非常喜欢这种同课异构的方式,它让我看到同一堂课可以有多种不同的上法,领略到执教者的独到教学智慧和风格。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吴坚文老师的《声音的变化》一课。课堂导入自然而轻巧。吴老师亲身演示吹口琴,一声低而短促,一声高而悠长,使学生非常直观地感受到口琴两次发出的声音的变化,由此引出课题:声音的变化。这样在课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但是有一点小瑕疵,吴老师在进行口琴演示之前抛出一个问题:说说声音有什么?我觉得这个问题问得有些模糊、宽泛,学生不知从何答起,所以也有些“冷场”,回答得模棱两可。
听吴老师的课能让人深深地体验到科学课的科学性,整堂课呈现出一种科学的美。
片段一:教师课堂的演示与实验指导
吴老师出示钢尺,问:要让它发出声音怎么做?
师演示:一只手轻轻地把钢尺的一端压在凳板上,另一只手拨动钢尺。听到了什么声音?由于没有把钢尺用力压住,拨动后发出的不止一种声音,由此学生们得出,在进行拨动钢尺实验时,一定要牢牢压住钢尺靠桌沿的一端。
这个环节看似微不足道,根本不容易引起我们的重视,但吴老师正是从这样的小细节,来逐步培养学生认真对待实验、注意实验时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到整个实验的精确性的科学习惯。同时通过吴老师的简单演示,把实验操作的要求规范直观明了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独立实验时就不会出错了。
片段二: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1、如何描述音高
第二个实验是敲击四个不同水位的玻璃杯,描述音高。一般我们都会直接要求学生用“高、较高、较低、低” 来排序。而在吴老师的课堂上,这四个描述词不是以教师的告诉出现,而是师生共同讨论得来的,学生充分地参与了讨论,也就更有激情参与到实验。
2,如何描述现象?
在拨弹一松一紧两根皮筋的比较实验之后,一位学生起立发言:“我发现橡皮筋越紧,发出的声音高,……”不待学生讲完,吴老师立即打断发问:“两个东西进行比较,有越……越……的吗?就好像我跟你站在一起,是我越高,你越矮吗?如何准确表述?”
片段三:请学生复述实验要求
这是个绝妙的好主意!在进行到第三个实验时,课堂已过了将近一半,学生的注意力是否还是那么集中呢?尤其在进行了上一个敲击玻璃杯的实验之后,课堂的气氛有些飘飘然,学生们的纪律也慢慢有些涣散,对于老师布置任务也没有先前那么乐于倾听了,一心只想着快点做实验。作为执教了多年的老教师,吴老师很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在进行“拨弹一松一紧两根皮筋”的实验前,吴老师反复两次讲了实验的要求后,课堂还是嗡嗡然,不安静,科学实验课最忌课堂纪律混乱,他请一位学生复述他的话,学生说反了,说成“看声音高低,听振动快慢”,其他同学“哄”地一笑,连忙帮他改正,然后吴老师又请那位学生再说一遍,这次说对了,吴老师顿了顿,深情地说:“我们上科学实验课,看要看仔细,听要听认真,否则稍微一下不注意,你就什么都发现不了了。”
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本节课的小组实验共四项,吴老师在讲完每个实验要求之后不忘说一句话:“每个小组每个人都要做一次,一个人在做,其他人听(观察)”。众所周知,小组合作,搞不好就变成“个人”在做,其他人旁观。但吴老师这节课上,每一位学生都参与了实验,并认真记录自己的实验现象和数据。
吴老师很在意学生的活动记录:“实验完成没完是要看你的实验记录的,做了就要及时记录好!”这也是从一个细节着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且吴老师的一个做法很值得我们科学老师借鉴:把课堂作业本当成实验活动记录本。因为很多重要的实验在作业本中都有出现,这样做既使活动得到及时的很好的记录,又免去了学生抄来抄去的麻烦,还完成了作业,可谓一举多得啊!
“如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这是一个大问题,不容易解答,但身为科学教师的我们,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是否可以先来提升自己的科学素质?以自身的科学修养来影响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身教”,这是一种最古老的、也是最有教学成效的一种教学方式。
其实早在两年半前,在我还在实验小学实习的时候,就已经听到过吴老师的课了,当时只觉得妙趣横生,原来科学课也可以那样上呀!这次听课之后,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有经验的老教师,还能如此不断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这样的精神,太令人钦佩了!
此次听课之行,学到很多,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看到了城里的老师平常是如何上科学课的,还有他们对教学的那份执着。本次活动的定位就是:常态课教学探讨。以往我们去到城里或者外地听课,多的是各大名师的优质课、观摩课,让人感觉要上好公开课简直就如登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大家都说:“名师那一套我们是学不来的!”有很强的一种距离感,对我们而言,也只是“看课”而已。那么,相对于展示课而言的常态课是怎样的定义呢?新世纪实验学校的潘老师给我们做了阐述:所谓常态课,就是常规状态下的课。它倡导实事求是、返璞归真,去除示范课的华丽表演,只保留住最真实的,给学生最有效的,不追求完美,只保持本色。回想今天这四堂课,不正是“常态课”最好的体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