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雁学习感悟(二)
今天上午我们在松阳县实验集团绿洲分校聆听了潘旭慧教研员的讲座《让阅读教学更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效的教学要解决三个问题: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怎样到那里去?我们有没有到那里?
同一篇课文 不同的教学过程 教学效果不一样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知道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教学过程设计(一)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大家是怎样猜测严监生的两个指头?
(3)谁猜对了?依据是什么?
(4)严监生临死前惦记的是什么?
(5)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感受?
(6)人在临死前一般会惦记什么?
(7)严监生有亲人吗?有哪些亲人?
(8)严监生有家产吗?
(9)一般人的性格、脾气从哪些地方表现出来?
(10)从严监生的四次反应中有什么发现?
(11)透过这些动作看到了人物怎样的内心变化?
(12)你想会用一个什么词来评价严监生?
教学过程设计(二)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严监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还念念不忘两茎灯草。
(2)大家是怎样猜测两个指头?严监生有什么反应?
大侄子,两个亲人,把头摇了两三摇
二侄子,两笔银子,把头狠狠摇几摇,越发指得紧
奶妈,两位舅爷,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赵氏,两茎灯草,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没了气
(3)从严监生的四次反应中有什么发现?
摇了两三摇—狠狠摇几摇—眼闭着摇头
两茎灯草—两个亲人—两笔银子
(4)严监生是节约,还是吝啬?节约和吝啬有什么不同?
节约是不该花钱时就不花,该花钱时就花;吝啬是该花钱时也不花……
一、聚焦目标,突出重点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是教学活动的归宿。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的展开都要紧扣教学目标,才能形成合力,提高教学效率。
1.在细读课文时要明确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课程目标要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还要体验课文的情感,提升思想的认识,更要学习课文的语言,提高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学会阅读。
(1)知识与能力:三年级《花钟》
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放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1)一天之内,有哪些花都是在什么时候开放的?
(2)想不想看看这些美丽的花?想不想看看美丽的花钟?
(3)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能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吗?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六年级《卖火柴的小女孩>>
新年的早晨,人们看到小女孩仍坐在墙角里,她双颊通红,脸上带着幸福的微笑。可是,她已经死了,冻死在圣诞节的夜晚,她手里仍握着一把烧过的火柴梗。
(1)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可怜)
(2)从课文哪些地方感受到小女孩的可怜?(寒冷—火炉、饥饿—烤鹅、痛苦-圣诞树、孤独-奶奶)
(3)你能读出小女孩的可怜吗?
把握多元感悟中的主流价值:四年级《去年的树》
春天来了,原野上、森林里的雪都融化了。鸟儿又回来找她的好朋友了。可是,树不见了,只剩下树根留在那里。“站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鸟儿问树根。树根回答:“伐木人用斧子把它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鸟儿向山谷里飞去。山谷里有座很大的工厂,锯木头的声音“沙--沙--”地响着。鸟儿落在工厂的大门上。她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门回答说:“他被机器切成细条儿,做成火柴,运到村子里卖掉了。”鸟儿向村子里飞去。在一盏煤油洒旁,坐着个小女孩。鸟儿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小女孩回答说:“火柴已经用完了,火柴点燃的火,还在灯里亮着。”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3)过程与方法:《将相和》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二、遵循规律,循序渐进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按规律
办事才能达到预定目的。不按规律办事,很可能会拔苗助长,或刻舟求剑。阅读教学也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扎实而有效。
1.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
人的认识一般是从整体到部分,阅读教学的过程应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让学
生从初读整体感知内容到细读词句深入感受,最后到整体感悟文本的主旨与表达方法。
四年级《飞向蓝天的恐龙》
说到恐龙,人们往往想到凶猛的霸王龙或者笨重、迟钝的马门溪龙;谈到鸟类,我们头脑中自然会浮现轻灵的鸽子……
早在19世纪,英国学者赫胥黎就注意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访问中生代的地球,看看这一演化过程吧。
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
亿万年前,一种带羽毛的恐龙脱离同类,飞向蓝天,演化出今天的鸟类大家族。科学家们希望能重现这一历史进程。随着越来越多精美化石的发现,他们离这一愿望的实现已越
来越近了。
2.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识
人的认识一般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由模糊到清楚。阅读教学的过程应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让学生亲历阅读的过程。
三、主线明晰,板块分明
一篇课文要教的内容很多,需要理出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才能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同时,还要把一节课设计成几个板块,每个板块有一个小的目标,围绕这个小目标开展听、说、读、写、思等实践活动。这样教学,不仅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较大的空间,还有利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实施。
四、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应尽量多地“让学”:让学生提问,让学生思考,让学生练习,让学生读书……不让学生学,学生永远不会学;不让学生学,学生永远不爱学。
最后潘老师用七星潭的《一 点 点》的诗来结束这次讲座!让我们一起“一点点种子,一点点泥土,一点点整理,一点点这个那个,一点点阳光,一点点雨水,一点点等待,然后—— 一朵小花!行动,就一定会改变!我们会在以后的时间里努力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