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继续教育>详细内容

继续教育

悄悄地成长(11月9日)

作者:蓝徐燕 文章来源:应村小学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09-11-09 字体:

我嘲笑过南辕北辙的那个糊涂人,却不曾反思,我是不是也在做同样的事情?在阅读教学中,我想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但我所做的,是不是在朝这个方向走呢?  

一、我的预设问题是否真的有提问的必要,我的问题是否太多?例如人教版课标本三年级课文《小摄影师》,我让学生自学课文,并且说:“认真读读课文,等下老师有很多问题要问你。”自学之后,为了检查学生对课文的了解程度和初识课文,我提了很多很多的问题,将对课文的理解都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来进行。学生在寻找答案中忙碌,课文的理解也变得支离破碎。学生被动地跟着我的预设的思路走,没有机会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而且,学生乐衷于讨论“列宁格勒在哪里?”“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等简单的问题,却对理解课文关键的几个问题没有参与的兴趣。  

二、我是否充分地尊重学生,我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是不是只是虚晃一枪?三年级课文《盘古开天地》,我会这样导入: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也很配合,说了很多问题:盘古为什么要开天地?盘古怎样开天地?盘古开天地遇上了哪些困难?等等。通常我就会提取对学习课文有用的问题板书,而对其他的问题采用的方法是“你这个问题提的很好,请坐!”在这个环节中,我居然只是利用学生引入我后面的教学活动,而不曾关注他们真的想提的问题。而且,如果再增加一个环节,我问:“谁能回答这几个问题?经过了预习的学生,就会把手高高举起,仔细一看,举手的甚至包括刚才提出这个问题的学生。学生在“明知故问” ,这样做,迎合了老师的预设,他们的“懂事”是不是也会刺痛老师的心?  

三、我的语文课,还是语文课吗?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要教(学)出语文独特的情感来,教(学)出语文课独特的美感来,教(学)出语感,积淀民族文化。但是我的语文课会串味,《太阳》、《新型玻璃》中有浓浓的科学味,《颐和园》《小英雄雨来》又有重重的政治味。新课标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崭新理念,为此我就不小心把语文课上成了自然科学课或综合课;新课标指出“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于是乎有些时候语文课变成了思想品德教育课;新课标倡导先进的教学手段,语文课又上成了音乐课、美术欣赏课……这样的语文课肥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田。我知道,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和教育智慧决定了课堂上“语文味”的浓淡。把王崧舟老师在《好课三味》中的话送给自己: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存在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感谢松阳语文教研员潘旭慧老师的讲座,让我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而不仅仅是努力向前跑!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