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雁工程”培训总结
转眼间两个月的“领雁工程”省级学科骨干语文培训班的生活即将过去,这是一个充实而忙碌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经历,更是一次思想洗礼的历程。从走出师范的大门到现在,我已任教语文12年,经历的培训也不少,但这次在宁波经历的“领雁工程”培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每天都要早出晚归,但心头的感觉是幸福而又充实的,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
本次培训由宁波教育学院承办,从9月7日开始至11月7日结束,共有宁波市和丽水市的54位学员参训。培训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前三周和最后一周的集中培训,接受专家的理论指导;另一部分是中间一个月的分组参加学校实践培训。整个培训活动安排合理,内容丰富,受益良多。
一、专家引领,思想的洗礼。
理论培训部分共有26位专家学者,其中特级教师6人,副教授5人,其他基本也都是宁波市名师。他们的专业精神和专业修养都是十分令人钦佩的。
1、成长之路,艰难而幸福。
多位专家谈到了他们的成长历程,他们的经历让我真正明白了:任何鲜花、掌声的背后都是汗水和泪水的交 织。我们往往在羡慕鲜花与掌声的时候,忘却了他们背后的艰辛与执着。
浙江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王雷英,89年参加工作就开始享受着教研员、专家一次次“温柔的折磨”,她自己也不断给自己施压,经历了一次次磨课、赛课,从区教坛新秀到省教坛新秀,再到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其中的艰辛和乐趣同在。我当用她的一句话勉励自己:命运一直藏匿在我们的思想里,信念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当你坚信自己能成功时,你必定能成功。
2、专业精神,发人深思。
当代教育言论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这句话出现的频率是相当的高,而这正说明了教师专业能力存在的缺憾。在见识了宁波市的一批专家学者的风采,我由衷地为他们的专业精神所倾倒。
励洪英,宁波市海曙区教研室主任、语文教研员,年近五旬。但是她讲座时的激情洋溢,工作的一丝不苟,研究的深入细致,让我们赞叹不已。在她的上班时间当中,基本上是没有多少时间坐在办公室的,不是在学校听课,就是组织多种多样的教研活动;她在给我们评课的前一天,就对本已滚瓜烂熟的课文一次次地研读,然后胸有成竹地对上课者提出极其专业的指导意见;她在给我们作《教研组的建设》讲座时,让我们感受到她的激情和做研究工作的创新精神。我想:一个老师,到了这个程度,还需要天天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吗?
3、理念提升,知识更新。
宁波作为浙江省经济发达地区,他们的教育理念也是走在前沿的。从文本细读、有效课堂、单元整组教学研究、知识点的梳理到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保健、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一堂堂渗透着教育智慧的讲座带给我们丰富的而系统的知识,提升了教育教学理念,更新了语文教学专业知识。其中,宁波市实验小学的黄铁成老师关于“阅读改变教学行为——兼谈教师的文学素养”让我们深深体会了教师勤于阅读、勤于交流的重要性;宁波万里国际学校小学罗树庚所讲的关于文本细读的理念使我想到回归语文,练好内功,尽可能正确、到位地理解和把握文本,这是语文教师一道必须要跨越的门槛。
一场场精彩的讲座,一个个精辟的报告,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理论,让我再一次审视自己曾经的所为;理论,也让我再一次重新定位了自己;理论,让我的视野变得更为开阔,让我的思想变得更为先进,更让我的心灵得到了洗礼。
二、实践体验,无限的精彩
这次培训对象都是在职教师,在我们的身上有需要放弃的,也有需要重建的,但更需要的是提高和整合。因此培训工作要扎深根,这个根,一是课堂深处,二是教师心灵深处。扎根课堂就是贴近课堂教学的实际,用理念灌注课堂;扎根教师心灵,就是激活教师的内在需求,使教师积极主动地参加实践锻炼。这次培训实践阶段,我们分成了6个实践小组,每小组9人,实施“双导师制度”,即每小组配备一名理论导师,在相关的实践基地学校还配备了一名实践导师,“双导师制”可谓是双管齐下,既保证了对学员理论上的指导,也保证了实践环节的无限精彩。
我们的实践基地江北区中心小学文化底蕴深厚,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过硬,是宁波市唯一的“轻负高质”示范校。走进校园,环境整洁朴实,处处渗透着浓厚而独特的文化气息;校园面积不大,却得到了充分的利用,魅力一览无遗。
在江北中心实践的几个星期,也是我从教这么多年来,集中听课、交流、反思最多的一个阶段。
学校指派了四名指导教师,全部具有中学高级职称,其中校长王定波是宁波市名师。我的实践导师副校长乐碧云老师亲切和蔼,见解独到,除了认真为我们上示范课外,还经常和我们一起探讨教学中的困惑,解答教学中的疑难,分析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等等,在教学之路上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帮助我们扫除困惑和彷徨!
我非常珍惜此次的学习机会,用双眼仔细地观察着,用心灵仔细地聆听着,从导师身上,我学到了名师对教育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对学生谆谆教导的不悔。
我不仅多次认真参加指导老师和学员的听课,评课活动,还精心设计并执教了汇报课《最后一头战象》,得到了指导老师全力的指导和组员的帮助。在这个过程中,我仿佛有回到了刚毕业时那种执着磨课的时刻,一次次的修改,一次次的讨论交流让我获益匪浅,印象深刻。
在江北中心实践阶段,还观摩了他们学校的“入队仪式”、“祖国发展我成长”主题系列活动、学校特色项目“羽毛球”训练开展情况,感受了该校扎扎实实的办学风格,体会了该校领导教师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见识了他们紧张忙碌的工作氛围。
三、同伴交流,快乐的切磋。
在这次的培训过程中,来自宁波丽水的农村小学语文骨干教师齐聚一堂,可以这样说,这些老师都已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走出了一段路,有些教师还收获了丰硕成果,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我们互相之间的交流、学习是思想的碰撞,思维的交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教育学院语文教学专家陈树宝副院长给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无论是听专家的指导课或是学员的汇报课,参加培训的学员每次听完后都在陈老师的主持下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能者尽言,在全体学员面前阐述自己的观点,交流自己的经验,提出自己的疑惑!思维火花的碰撞让我们所有参加活动的学员受益匪浅。而在实践阶段,组员之间的相互磨课更是一种面对面的交流,伙伴之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自己和他人都有一个极好的促进作用。
四、反思提升,成长的动力。
本次培训除了听专家讲座、名师开课、名家点评、小组磨课,还有教研组活动设计,诊断课和提高课教学设计等任务驱动型作业,在这些活动中,让我不断地反思比较自己以及地域之间的差异性,希望从中能更好地寻找差距,更好地成长。
1、教育的发展需要教师教师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这是由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在培训的两个月中,我们走了6所学校,各校都能深深感受到教师那忙碌的工作状态,他们到校之后基本上就没有多少空闲的时间,批作业、写教案、反思课堂教学、讨论学生教育……而在小组评课上课当中,我们宁波的组员也体现了更多的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这些反差的出现,我想内在的原因是事业心和责任心!
2、平时工作要认真观察,及时反思,要善于从工作细节中发现问题。我们教师平时总说写论文、搞课题难,脑子里空空如也,其实那些名师跟我们普通教师差不多,只不过他多了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一个善于总结反思的大脑,还有一点他们做得非常好,那就是他们反思很及时,很注意趁热打铁。
3、要多看书、多找资料、多学习。其实特级教师、名师都是从普通教师成长起来的。他们与我们一般教师很大的不同点就是喜欢看书(包括教育类和非教育类的书)。从黄铁成老师的讲座中,我了解到他在近两年就看了80多本书,这是他能在讲座时引经据典,旁证博引的原由,而他作为一个普通语文老师,白天工作也很忙,没有多少时间看书,他的时间来源于8 小时工作之外的夜晚。
4、磨课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到宁波听到最多的是“磨课”二字,从王雷英老师接受教研员几十次“温柔的折磨”再到江北中心普通教研活动中上课老师一丝不苟的试教,从各区县教研员大谈磨课经到我们实践学员一次次磨课的经历,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磨课“其实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好的途径,这不仅仅是上好一堂精彩课,更是教师全方位提高自己的素质的平台。
充实忙碌的时间往往会过得很快,两个月的时间已近尾声。带着几分留恋,几分回味,几分收获,我反思着自己的差距和不足。此次培训并不是学习的终结,而是今后不断学习提高的开始。
最后还要感谢“领雁工程”组织者精心的组织,感谢学校领导老师的支持,感谢孩子们的挂念,是你们让我有了这次学习的机会并一直支持我完成本次培训,我一定会以更认真的态度投入到以后的工作当中。
本次培训由宁波教育学院承办,从9月7日开始至11月7日结束,共有宁波市和丽水市的54位学员参训。培训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前三周和最后一周的集中培训,接受专家的理论指导;另一部分是中间一个月的分组参加学校实践培训。整个培训活动安排合理,内容丰富,受益良多。
一、专家引领,思想的洗礼。
理论培训部分共有26位专家学者,其中特级教师6人,副教授5人,其他基本也都是宁波市名师。他们的专业精神和专业修养都是十分令人钦佩的。
1、成长之路,艰难而幸福。
多位专家谈到了他们的成长历程,他们的经历让我真正明白了:任何鲜花、掌声的背后都是汗水和泪水的交 织。我们往往在羡慕鲜花与掌声的时候,忘却了他们背后的艰辛与执着。
浙江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王雷英,89年参加工作就开始享受着教研员、专家一次次“温柔的折磨”,她自己也不断给自己施压,经历了一次次磨课、赛课,从区教坛新秀到省教坛新秀,再到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其中的艰辛和乐趣同在。我当用她的一句话勉励自己:命运一直藏匿在我们的思想里,信念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当你坚信自己能成功时,你必定能成功。
2、专业精神,发人深思。
当代教育言论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这句话出现的频率是相当的高,而这正说明了教师专业能力存在的缺憾。在见识了宁波市的一批专家学者的风采,我由衷地为他们的专业精神所倾倒。
励洪英,宁波市海曙区教研室主任、语文教研员,年近五旬。但是她讲座时的激情洋溢,工作的一丝不苟,研究的深入细致,让我们赞叹不已。在她的上班时间当中,基本上是没有多少时间坐在办公室的,不是在学校听课,就是组织多种多样的教研活动;她在给我们评课的前一天,就对本已滚瓜烂熟的课文一次次地研读,然后胸有成竹地对上课者提出极其专业的指导意见;她在给我们作《教研组的建设》讲座时,让我们感受到她的激情和做研究工作的创新精神。我想:一个老师,到了这个程度,还需要天天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吗?
3、理念提升,知识更新。
宁波作为浙江省经济发达地区,他们的教育理念也是走在前沿的。从文本细读、有效课堂、单元整组教学研究、知识点的梳理到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保健、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一堂堂渗透着教育智慧的讲座带给我们丰富的而系统的知识,提升了教育教学理念,更新了语文教学专业知识。其中,宁波市实验小学的黄铁成老师关于“阅读改变教学行为——兼谈教师的文学素养”让我们深深体会了教师勤于阅读、勤于交流的重要性;宁波万里国际学校小学罗树庚所讲的关于文本细读的理念使我想到回归语文,练好内功,尽可能正确、到位地理解和把握文本,这是语文教师一道必须要跨越的门槛。
一场场精彩的讲座,一个个精辟的报告,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理论,让我再一次审视自己曾经的所为;理论,也让我再一次重新定位了自己;理论,让我的视野变得更为开阔,让我的思想变得更为先进,更让我的心灵得到了洗礼。
二、实践体验,无限的精彩
这次培训对象都是在职教师,在我们的身上有需要放弃的,也有需要重建的,但更需要的是提高和整合。因此培训工作要扎深根,这个根,一是课堂深处,二是教师心灵深处。扎根课堂就是贴近课堂教学的实际,用理念灌注课堂;扎根教师心灵,就是激活教师的内在需求,使教师积极主动地参加实践锻炼。这次培训实践阶段,我们分成了6个实践小组,每小组9人,实施“双导师制度”,即每小组配备一名理论导师,在相关的实践基地学校还配备了一名实践导师,“双导师制”可谓是双管齐下,既保证了对学员理论上的指导,也保证了实践环节的无限精彩。
我们的实践基地江北区中心小学文化底蕴深厚,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过硬,是宁波市唯一的“轻负高质”示范校。走进校园,环境整洁朴实,处处渗透着浓厚而独特的文化气息;校园面积不大,却得到了充分的利用,魅力一览无遗。
在江北中心实践的几个星期,也是我从教这么多年来,集中听课、交流、反思最多的一个阶段。
学校指派了四名指导教师,全部具有中学高级职称,其中校长王定波是宁波市名师。我的实践导师副校长乐碧云老师亲切和蔼,见解独到,除了认真为我们上示范课外,还经常和我们一起探讨教学中的困惑,解答教学中的疑难,分析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等等,在教学之路上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帮助我们扫除困惑和彷徨!
我非常珍惜此次的学习机会,用双眼仔细地观察着,用心灵仔细地聆听着,从导师身上,我学到了名师对教育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对学生谆谆教导的不悔。
我不仅多次认真参加指导老师和学员的听课,评课活动,还精心设计并执教了汇报课《最后一头战象》,得到了指导老师全力的指导和组员的帮助。在这个过程中,我仿佛有回到了刚毕业时那种执着磨课的时刻,一次次的修改,一次次的讨论交流让我获益匪浅,印象深刻。
在江北中心实践阶段,还观摩了他们学校的“入队仪式”、“祖国发展我成长”主题系列活动、学校特色项目“羽毛球”训练开展情况,感受了该校扎扎实实的办学风格,体会了该校领导教师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见识了他们紧张忙碌的工作氛围。
三、同伴交流,快乐的切磋。
在这次的培训过程中,来自宁波丽水的农村小学语文骨干教师齐聚一堂,可以这样说,这些老师都已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走出了一段路,有些教师还收获了丰硕成果,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我们互相之间的交流、学习是思想的碰撞,思维的交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教育学院语文教学专家陈树宝副院长给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无论是听专家的指导课或是学员的汇报课,参加培训的学员每次听完后都在陈老师的主持下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能者尽言,在全体学员面前阐述自己的观点,交流自己的经验,提出自己的疑惑!思维火花的碰撞让我们所有参加活动的学员受益匪浅。而在实践阶段,组员之间的相互磨课更是一种面对面的交流,伙伴之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自己和他人都有一个极好的促进作用。
四、反思提升,成长的动力。
本次培训除了听专家讲座、名师开课、名家点评、小组磨课,还有教研组活动设计,诊断课和提高课教学设计等任务驱动型作业,在这些活动中,让我不断地反思比较自己以及地域之间的差异性,希望从中能更好地寻找差距,更好地成长。
1、教育的发展需要教师教师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这是由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在培训的两个月中,我们走了6所学校,各校都能深深感受到教师那忙碌的工作状态,他们到校之后基本上就没有多少空闲的时间,批作业、写教案、反思课堂教学、讨论学生教育……而在小组评课上课当中,我们宁波的组员也体现了更多的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这些反差的出现,我想内在的原因是事业心和责任心!
2、平时工作要认真观察,及时反思,要善于从工作细节中发现问题。我们教师平时总说写论文、搞课题难,脑子里空空如也,其实那些名师跟我们普通教师差不多,只不过他多了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一个善于总结反思的大脑,还有一点他们做得非常好,那就是他们反思很及时,很注意趁热打铁。
3、要多看书、多找资料、多学习。其实特级教师、名师都是从普通教师成长起来的。他们与我们一般教师很大的不同点就是喜欢看书(包括教育类和非教育类的书)。从黄铁成老师的讲座中,我了解到他在近两年就看了80多本书,这是他能在讲座时引经据典,旁证博引的原由,而他作为一个普通语文老师,白天工作也很忙,没有多少时间看书,他的时间来源于8 小时工作之外的夜晚。
4、磨课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到宁波听到最多的是“磨课”二字,从王雷英老师接受教研员几十次“温柔的折磨”再到江北中心普通教研活动中上课老师一丝不苟的试教,从各区县教研员大谈磨课经到我们实践学员一次次磨课的经历,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磨课“其实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好的途径,这不仅仅是上好一堂精彩课,更是教师全方位提高自己的素质的平台。
充实忙碌的时间往往会过得很快,两个月的时间已近尾声。带着几分留恋,几分回味,几分收获,我反思着自己的差距和不足。此次培训并不是学习的终结,而是今后不断学习提高的开始。
最后还要感谢“领雁工程”组织者精心的组织,感谢学校领导老师的支持,感谢孩子们的挂念,是你们让我有了这次学习的机会并一直支持我完成本次培训,我一定会以更认真的态度投入到以后的工作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