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继续教育>详细内容

继续教育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作者:赖凤英 文章来源:三仁小学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09-11-01 字体:

   

——“智慧课堂”听课感悟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的10月,我们来到美丽的西子湖畔,有幸参加了在省教育学院举办的“智慧课堂”名师教学展示峰会,聆听了14位省名师展示的精彩课堂教学和大师、专家精辟独到的点评指导。短暂的两天半时间,我们受益非浅,也引起我们对自己平时语文教学深刻的思考。  

智慧课堂是以教师良好素养为前提的。有这样一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语文要教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涉猎的知识非常广泛,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文学、历史、哲学、佛教、音乐、美术……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语文教师应该多去了解、熟悉、研究,博览群书,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厚积薄发,以便在教学中学以致用,游刃有余。  

这次名师教学展示峰会上,名师们在课堂教学中所展示的风采是引人注目的,他们每个人都以自己出色的特色表现,吸引着学生和听课的教师。  

黄志鸿老师(执教《美妙的短信》)的教学语言特别精彩,妙语连珠,幽默风趣,我想长期在他的熏陶下,学生想不喜欢语文、学不好语文都难了。这与黄志鸿老师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分不开的。孙忠心老师(执教《七律·长征》)的歌声雄浑,荡气回肠,对学生是一种引领,一种激发。这歌声在课堂中是多么和谐,多么精彩,让人耳目一新。还有他对课题的解读,都体现教师对古诗词特点的研究。  

徐俊老师(执教《伯牙绝弦》)的古文功底相当深厚,整个课堂自始至终都充满了文言文色彩,课前诗句的朗读解释,课中点拨学文言文的方法,朗读、释意、常用字的解释,使学生在古诗词的耳濡目染中学习文言文,汲取营养。徐俊老师还发挥特长用毛笔字书写了不带标点的课文,供学生朗读。中国古代的文章排版是竖排、从左到右、不带标点的,由读者以自己的理解断句。这样的朗读既使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也提高学生朗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郭昶(chǎng)老师(执教《故乡的杨梅》)善于制作谜语,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学生猜自己的姓,用的谜语非常生动有趣:我长着高先生的头,李先生的腿,郑先生的耳朵。这个谜语牢牢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在学习了杨梅的特点之后引导学生编的谜语小诗也体现了郭老师这一特色,琅琅上口,好读易记,使学生对杨梅特点印象更深,也小结了写水果的方法,为后面的习作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朗读能力是语文教师良好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激情的教学语言、深情并茂的朗读是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的催化剂。有感情的朗读也是理解文本,感受人物内心世界的重要手段。孙忠心老师(执教《七律·长征》)和王自文老师(执教《生命的壮歌》)的教学和朗读激情值得我们学习回味,如何让自己的教学语言富有激情,让自己的朗读体现作者以及文中人物心中的喜怒哀乐,并且在教学中给学生以恰当的指导,使学生也掌握这一能力,这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通过这次学习,也让我在课外阅读方面加深了认识。平时对学生课外阅读我也是提倡和鼓励的,经常布置学生读课外书,摘录好词佳句,写读后感,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听了这两堂导读课《戴脚环的大雁》、《鲁滨孙漂流记》才豁然开朗,自己平时布置得多,指导得少。学生没有兴趣,缺少读书方法。要让学生认真去读,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让学生读故事的开头,给学生说说精彩的片段或交流一个章节,提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学生比较、猜想故事会如何发展,人物命运将会如何,通过深入阅读,验证自己的猜想,换位思考等方法使学生沉浸在浓烈的读书氛围中,激起对读书的渴望。对一些枯燥的名著,要像张燕老师说的,要教学生学会“品”,读有价值的,让你心动的,有感触的,要学会概括主要内容,学会提升人物性格特点。语文课堂传授的知识相对于浩瀚的知识海洋而言只是冰山一角,沧海一粟,不要让我们的学生局限一隅,应引导他们走向广阔的课外阅读,汲取更丰富的营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借这次领雁培训的东风,向名师们学得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解决平时工作中的困惑、不足,以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