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点化 高峰的体验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踏寻着同事带来的灵隐桂花的余香,我来到了西子湖畔,领略了智慧课堂的风采。“智慧课堂,高端精彩,高峰体验!”这是“智慧课堂·2009西湖之秋浙江省小学语文高端班学员教学峰会”活动带给我最深的感受。细细回味,每一堂课、每一个细节无不散发着智慧的光芒,让人禁不住一次次细细品味,正如这飘逸的桂香,让人沉醉其中,魂牵梦萦!我把这次感受概括成五个方面:
一、智慧的整体把握张扬构思的大气。
汪潮教授说,整体决定从成败,细节体现精彩!对语文教学的整体构思,对语文教材的整体把握是一种大智慧。那么什么是整体把握文本?我获取了以下几种诠释:
观点一:“整体把握”主要内容包括:理清作者思路或文章脉胳;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加强诵读,揣摩、品味文章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感受、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领略文章风格和神韵。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策略有:读前预测、读中验证;抓住文眼,回味思考;理清线索,把握结构;比较阅读,明确异同;紧抓要点,创意复述;另拟标题,分析比较;把握基调,加强诵读。
观点二:整体地把握文本,不等于对整篇文章鸟瞰式地把握,整体地把握文本是指在阅读过程中实现对文本的内容(“意”)和形式(“言”)的整合。
观点三:整体把握是指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和了解,从而达到理解和把握的目的。文本自身就是个整体性的概念,只有整体把握,整体认知,形成完整的第一印象,然后再去结合具体题目找到相关语境,才能提高对文本理解的准确性。整体把握它体现了阅读过程的基本规律:通过整体进而理解局部,再通过局部的深入分析,进而掌握文章的整体内容。把握整体对理解文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局部问题的准确分析理解都离不开、也必须在对文章整体的把握理解的前提下。
我把整体把握教材理解为三维目标的整合,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立体式交叉、融合地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新课程提倡“整体把握“阅读方式,其意图就是用“整体直觉”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统摄、驾驭全篇的水平,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由此可见,重视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能力,是阅读教学的必然内在要求,要从学生直觉思维出发,从整体把握文章入手。教学峰会的智慧课堂把这种大智慧演绎的淋漓尽致。“初读,读准读通;再读。读懂诗意;品读,读出诗情;美读,熟读成诵。”这是孙忠心老师的《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他以一个“读”字作为教学的主线,贯穿课堂的始终,让学生读懂了这首诗的文体特点,读出了七律诗体的韵味,体悟到了诗中磅礴的气势,宏伟的气魄。再看徐俊老师的《伯牙绝弦》教学流程设计:一、“诗言志,歌以咏怀”——课前语文;二、“感知音,走进经典”——揭示课题;三、“读古文,字正腔圆”——走进文本;四、“咏何怀,何以咏怀。”——细读文本。从课前导入到课的展开,直到课的结束,老师始终围绕“歌以咏怀”这一核心价值,以知“音”开始,围绕知“音”深入,最后以知“音”结束,让学生在朗读、想像、说话、写话的学习过程中学会了古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悟出了故事和故事中的真挚情感。徐俊老师就这样把一堂古文课上得情趣盎然,这是怎样的一种大智慧。
二、智慧的教材挖掘凸显语文的本色。
朱熹曾说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教师正要做源头活水的开掘者,挖掘教材,活用教材,使教材涌露无穷的源泉。
《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有很多的精彩的版本,特级教 师王崧舟 老师曾经把这一篇课文上得诗意盎然、精美绝伦。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田凌艳 老师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把教学点定位在了品析文本的细节描写,让后尝试细节描写。用它自己的设计理念来说,那就是在学生心中留下形象、留下语言、留下精神。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画风》一课老师便独辟蹊径,把设计聚焦于“语言的训练”上,从语言的理解、语言的积累和转换三个方面着手培养孩子运用语言的能力,让孩子感受语言表达的多样和美妙。还有《女娲补天》中那浓浓的神话味。《怀念母亲》的“触景生情”写作手法的领会和应用。《我爱故乡的杨梅》的写法、喜爱情感和思乡之情的三条主线的完美交融。他们用智慧为我们打开了全新的视野,生动的诠释了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贵在得法” 的教育理念。语文确实是灵动的,在教学上我们应该不拘一格、灵活机动,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选择教学模式,以达到最好教育效果的教学模式,
三、智慧的细节雕琢演绎课堂精彩。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成功的课堂离不开精彩的细节。
以前的听课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觉,凡是上第一课时的,凡是上第一课时有生字词集中学习的,无一不是读,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读,如有突破,至多也就是对某一词进行意思的理解。曾经参加了一次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一个上午四节课,没有一节课跳出这一个禁锢的圈圈,其中也包括自己的那一堂课。四节课,同样的环节,同样的模式,且不说给听课的老师带来怎样的一种视觉上疲劳,对于我们语文教学那是一种怎样的悲哀?我也曾经思考,如何在生字词教学一环节中做文章,让他能出彩,但也没有大的突破。直至今天,智慧课堂的老师煞费苦心的设计才让我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女娲补天》生字词教学,老师的安排是这样的:出示第一组词语窟窿、轰隆隆、燃烧、挣扎除了让孩子们读认,理解“窟窿”的意思,老师还引领孩子通过这一组词了解形声字的规律,又让孩子们用这些词说一说女娲补天的原因。老师没有把生字词的教学孤立出来,而是精心地把这一环节置身于整体的教学中,达到了点与面的整合。第二组词完成学习后,老师说这些词都出现在2——4自然段,自然流畅地引导孩子开始了学习!这些“教学细节” 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含智慧;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深刻。“细节”的背后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理念是细节的升华,细节是理念的具体化,细节,让课堂生辉! 。
四、智慧的课堂生成闪现人性的灵动。
课堂生成,是指教学过程表现出适度自主和开放,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在预设的教学设计基础上,根据课堂教学过程的实际进展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并且引导学生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中,获得积极的课堂体验,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喷射出涌动的灵感。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没有按部就班地死抱预设不放,而是心中有学生,目中有学情,关注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命成长,从而使课堂充满了奔涌的生命气息。
黄吉鸿老师执教的《美妙的短信》,上课伊始,我们能感受到当时孩子们的拘谨让课堂气氛有些沉闷,让人不免有些担心这堂课接下来的进展。黄老师并不着急,用自己激励的语言和高超的课堂机智,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灵动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孩子们紧张的心态慢慢放松,投入到了课堂中,所以才创造了最后的精彩生成。朱柏峰老师的《串词识字》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自己查字典认识“隹”字,很快第一个孩子举手了,站起来说读“佳”,朱老师并没有急着把正确答案告诉学生,让孩子继续查,直至孩子查出来了,朱老师请一个小朋友说说是怎么找到的,面对孩子含糊不清的表述,老师水到渠成地引导:这个小朋友没办法表达清楚,这个字本身就是一个偏旁,一起读一读。课堂中我们最害怕的错误资源、认识的冲突,在老师的智慧点拨下,精彩纷呈!这就是人性的闪光和教育智慧的闪光。而这些智慧都是无法事先预计的,无法规划和硬性执行的,都是在生命相遇过程中、问题的碰撞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非常灵动地闪现出来。
五、智慧的课堂语言彰显魔咒般的魅力。
“善教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这是《学记》所提及的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及要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鲜明而深刻的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教师应该通过对语言的雕琢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变成一个获取美的语感的过程。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精雕课堂语言,加强课堂语言的美感。
黄吉鸿老师在他的《美妙的短信中》带给我们的是怎样的一种语言享受,多一句话是多余,少一句话是残缺,这是黄老师敏捷的思维和应变所带来的课堂机智。让我们再一次回味这魔力咒语——“她故意读错了一个字,他是故意读错的!是‘只’还是‘支’?”这是一个女同学站起来读短信时出错后,黄 老师的这一巧妙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的,带给孩子、带给我们的都是一种感动和震撼!当一位学生概括出了短信的一个特点,朱老师说:“这是本节课最重要的发现!”我想这个激励一定会让这个孩子得意好几天吧,对于其他孩子也是一次触动,他们一定忘记了紧张,急于发表自己观点。“这位男孩有深度,体会到朋友真诚的祝福!”坐在后面的高个子同学举手发言,朱老师说:“高度不一样、深度不一样!”“刚才还藏而不露,不要错过这个机会!”“这是我们班第一个把书比作老师的,天才!”“这回我看到显山露水了,他手举得那么高,我估计她有惊人的发现!”“你说的好,他点评得好,你是他的知音,越来越高深莫测了!”“如果你再给爸爸发短信,还会那么简单吗!”自然、婉约、幽默、不留痕迹的引导,这就是黄老师的魅力语言,它犹如咒语,让孩子拘谨的心不知不觉地放松,不知不觉地投入到课堂。黄老师的课告诉我们:孩子需要老师给他们搭建智慧的平台,这智慧的平台就是愉悦和谐的课堂、平等互动的交流对话,有了这个平台,孩子就会带给你精彩!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认为,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丰厚的文化底蕴,高超的教育智慧,远大的职业境界。”我细细琢磨这三句话,细细品味智慧课堂,其中含着意味,教育智慧源于丰厚的文化底蕴,正像汪潮教授说的那样智慧课堂是有积淀的,良好的教师素养是智慧课堂的基础,只有具备了这种素养:积累、修养、自信、读书,我们才能拥有教育的智慧,达到职业的境界。从这些名师们的课堂、从他们的语言、从他们的处变不惊的课堂驾驭能力,你都能闻到那浓浓的书香气息和文化涵养!这是我可望而不可及的,但是我可以以此为目标,不断地努力!不断地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