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几日
出发当天
10月15日(生活)
15号了,8:20到了电影院门口,进修学校的几位老师已经早早的等在了那里,报到、上车,估摸着过了半个小时,车就到了第一站:松阳。紧接着,开班典礼,看到2年未见的同学,好开心,光顾着高兴了,头一抬,呀,我们的局长、副局长,两边的进修学校老师全都来了。翻着手中厚重的资料和作业,看到领导们的重视程度,我这才意识到这次培训的隆重和机遇的不可多得,看来,该好好认真对待了。
下午1:30,车往杭州的方向开去,途径几个服务区,休息的时候,所有老师都下了车,松阳那个同学问我:“怎么你都不下去的?”我笑了笑:“习惯了。”呵呵,真的是习惯了,3个小时,对我来说,对我们那个学校的老师来说,算得了什么呢,何况是这样的高速。
傍晚5点左右,到达了目的地,我们便躲进了房间,休息、休息,明早,能听到名师的课了,精神状态一定要好!
一次难忘的课前预热
10月16日(体会)
8点半开始听课的,和同屋的老师8点去了,自以为还很早,没想到哇,真是没想到,已经全是人了,黑压压的一片,看来这就是名师的“魅力”了,寻觅半天,前面已无空位,回头看中间的位置,也够呛,无奈,两人只好坐到了最后一排,看大屏幕,接受“远程培训”了,呵呵,不过,这有什么关系呢,名师的魅力怎会止于前面几排呢,后面的,距离决定不一样的美,值!
所有带我们走进“智慧课堂”的执教教师咱们代号都叫“名师”吧,这样就不用花时间去介绍他们的地位和荣誉了。
名师:田凌艳。她是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可爱教师,她所执教的课文是《鱼游到了纸上》,下面是她的课前预热,我想我永远都不会忘记这样的课前预热:
板书“田凌艳”
“孩子们,我的名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没有!”
“名字是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可和我这个人结合起来,给你30秒时间,你们来找找特点。”
几个学生很勇敢,举起了手“田老师,我觉得你很胖。”
“胖,是你们对我的印象,觉得是我的特点,那么,你们怎么用语言让人感受到田老师很胖呢,说我胖,就要有说服力。”
生A:“田老师长的比较胖,比我妈妈还要胖。”
“好的,你用了对比。”
生B:“田老师我估计有139斤。”
这时候,田老师是这样说的:“孩子,请你表达完整好吗?田老师长的比较胖,我估计......”
生B:“田老师长的比较胖,据我估计有139斤左右。”
后面还有好几种回答,我就不一一罗列了,待孩子们讲完,田老师做了这样一个小结:“孩子们,你们看,单单说田老师胖,你们就用上了比喻、对比等形式,我们语文就是这样,可以用多种形式表达一件事物或观点,非常的有意思。”
这个开场白,像汪教授说的那样,她敢拿自己开涮。我觉得她这并不是无谓的开涮,也不仅仅是个课前热身,她不但很趣味的拉近了上课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也拉近了台上与台下的距离,更重要的是,她通过这样一次谈话,让学生对语言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更是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与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语言习惯,一举多得,这样的开始,让我敬佩!
一次小思考
10月17日(
名师,翁飞霞,她执教的是《雷雨》一课。
这堂课上,让我感觉到最多的是翁老师对学生朗读的重视,在学习课文时,用了:自由读、范读、齐读、领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形式的多样,让孩子们读课文、理解课文时不会感觉索然无味,它不再枯燥,而是灵动的。
而我所思考的就是在于这个默读上,《雷雨》是二年级的课文,在教学1、2、3自然段的时候,翁老师要求孩子们默读,而且反复强调了要默读。这时候,我就听到周围的很多教师在讨论:“默读?二年级的学生怎么可以默读呢?”是啊,按照规定,低段孩子是需要朗读的,默读只适用于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可是,翁老师是不可能不知道这个的啊。
一个人静静坐着,仔细想来,她的做法也不无道理,翁老师这一课堂环节的要求是让学生理解内容,想象雷雨来临前的场景,而想象,是需要在一种安静的环境下才能产生的,如果孩子们大声朗读这几段,那么他们都会把注意力全部放在读上,而非想上。所谓教无定法,何必拘泥于规定呢。
也不知道自己的想法正不正确,回去,还是要和培训的同行好好讨教一番。
三日之末
10月18日(结语)
今天“智慧课堂”就要结束了,早上的课少了一节,高端学员们互相评课,我认真听了他们的评课,那叫一个厉害,“高端、高端”,实在不枉这名号。
他们不仅评在点子上,而且用词精准、观点独到。想起以前自己的评课,不及皮毛,实在汗颜。这时候看到了名师黄吉鸿,只想用“与众不同”来形容他,至于如何一个与众不同,我想单独写一篇感悟,呵呵,有兴趣的朋友,等着看黄黄的另一篇哦。
这次培训,杭州三天只是一个开始,一个完美的开始,感觉自己真是“赚”到了,不过,绝不能听听就忘了,应该要把学到的运用起来,还有不能懒惰,继续学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个月,2年,20年,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