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继续教育>详细内容

继续教育

在学习中发展(八)

作者:守望教育 文章来源:云峰镇中心学校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09-03-23 字体:

杂思之四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1995年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了一个21世纪教育的纲领,非常鲜明地宣称: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今天,世界上的很多国家在制定基础教育目标时,都在强调教育必须适当的保持和日益世俗化世界的距离,以此来保持教育的纯洁性,保持使灵魂不往下坠落的力量。只有这种力量才使教育具有教育的意义,才能使教育尽到提升整个人类精神品质的责任。

2、众多的教师,当初或者深怀乌托邦情节,或者充满理想信念,但在食用主义、功利主义的阴影笼罩中,在一成不变按部就班的日子里,很快就没有了锐气,没有了激情和憧憬。不再做梦,不再读书,不再思考,在讲台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那简单而枯燥的生活。理想和现实、激情和消退、个性和生存成了让人难以选择的两难。是固守信念、恪守理想、特立独行,还是顺应时代潮流适应社会,让理想在现实中销蚀?在这样一个实用主义猖獗的时代,在追名逐利的熙熙人流中,要保持一点独立特行的精神是何其艰难!所以,刘铁芳在《散步的教育哲学》中写到:“教育中的理想主义说白了就是一种生命的状态,一种坚持理想,不向现实妥协,也不试图简单的改变现实,而是寻求从人的改变出发,水滴石穿,一点一滴地改进教育现实,这实际上一种鲁迅先生所说的‘韧性的战斗’。”

3、在张载看来,教育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教育的本质要求从事教育的人必须成为社会文化的倡导者,成为社会理想的实践者和推动者。社会无论发展到那个阶段都永远需要一大批理想主义者作为它的支撑者和推动者。

4、从佛教的角度看,一个人要从此岸到彼岸,经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修此六度,不能为世间或出世间的万物所动,心中常能忍住寂寞,又能悲天悯人,以大觉有情为己任,才能使一切人为的妄念消除,生出妙智妙慧,最终达于涅槃彼岸。

5、好象记得克林顿曾经说:“我们要把宇宙飞船送上太空,把上帝请进教室。”在这句类似玩笑的话语背后,隐藏着一个颇有寓意的担忧。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日,人越来越多地获得对外在世界的征服,却失去了内在心灵世界的平衡。高度技术化给我们带来了物质的丰盈,可是在很多时候却忘记了对精神层面的深层关注。
宇宙飞船到了月球,我们发现了一个可以感知的世界,可是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了关于吴刚和桂花酒,没有了小白兔和嫦娥的美丽传说。多少让我们心灵充满温馨的精神寄托,在不经意间就灰飞烟灭了。

6、一个人的心灵很多时候是需要留恋和安顿的。

7、很多时候,给学生种下精神的种子,比什么都重要。真的有必要,让每一次教育的过程,都变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回家的过程,回到精神之家园。

8、教育背离自己的精神家园已经很远了——越来越表现出来的工具化、理性化、技术化、成人化、应试化……将儿童、同时也将教师带入了一个机械、抽象和迷茫的世界。精神家园的失落带来的必定是精神世界的浮躁和迷失,所以,教育应当崇尚并追求扎根于心灵深处的对自由、爱、尊严、纯真、关怀和诗意的精神祈望与眷注。

9、帕克.帕默尔教授在其名著《教学勇气》中指出,“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他又说: “当优秀教师把他们和学生与学科结合在一起编织生活时,那么他们的心灵就是织布机,针线在这里牵引,里在这里蹦紧,线梭子在这里转动,从而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精密地编织伸展。……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