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中发展(一)
固守,做一个派往明天的校长……
好长时间了,都在翻同一本书,书名叫《派往明天的教师》。买的时候,好象并不是这书名有点噱头,而是里面的一句话蓦然之间打动了我。在这本书里,一个校长说:“在夹缝中坚守理想:方寸之间也要悠然舞蹈”。合上书我好象呆了好久,脑子里走马灯似的,将20年的教育生涯闪电般拉过……
记得王国维先生说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无不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不知道为什么,蓦然之间就想到了杨瑞清。杨瑞清校长说,他要用3个13年来打造他的教育梦想。现在已经经历了2个13年,接下去要打造他的第3个13年的教育梦想。说这话的时候他很平静。可是,在他平静的叙述背后,透过时光的编织重重帘幕,我看到的,分明是他在孤灯下的思索,在落叶纷飞的小道上的孑孓孤行,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的孤独和无助……一个人要从幕后走到台前,其间所经历的种种艰难坎坷,又有多少人知道?
从杨瑞清身上我看到了一个词:固守。
一个做教育的,只有固守,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
在物欲横流的功利社会里,固守自己的教育理想和良知。
杨瑞清认为:童年的幸福是一个人一声幸福的根基,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乡村的孩子有个幸福的童年,充满自信地面对竞争和挫折,全面展示自身的价值。
当年他走进晓庄师范时,怀揣着一个农村孩子的梦想——可以当老师了,将来也可以进城了。但是晓庄师范的文化背景却深深地吸引着他,使他全面地了 解陶行知 先生的生平事迹、教育思想,心中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以致于他的内心慢慢萌生了一个坚定的信念—— 向陶行知 先生学习,走行知之路!
在陶行知看来,只有改变乡村的面貌,中国才会走向富强。于是,他辞去大学教授教职,到乡下去办乡村教育。“陶行知指出,要想完成乡村教育的使命,属于什么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大家肯不肯把整个心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杨瑞清校长的一生理想就是做一个像陶行知一样的教育家,办一所真正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想学校。有了理想就有了激情,有了目标就有了动力。所以他能坦然面对现实,去克服一切困难,去抵抗一切压力:为劝失学的孩子复学,他用真诚感动冷漠的家长;从最初行知实验班到后来不留级试验班,在现实的条件下,短期达不到教育教学效果,成绩落后,但他没有推卸任何责任,默默地总结经验教训;学校办工厂多次失败的经历,让他增强了经营意识,终于找出适合于学校开发的项目——办行知教育基地,让城市孩子来此体验农村生活。在实现自己教育理想的同时,杨瑞清校长和他的学校一样在发展、在成长、在壮大,人生价值也得到最大化的体现。
在人心浮躁的物质世界中,固守为教育矢志不渝、躬身饯行。
王国维先生的三个境界,用通俗的话讲,这三种境界就是:立下大志,不懈努力,终获成功。而关键在于第二境界,这不纯粹是意志的磨练,还是一种人生的考验,引用路遥的一句话,“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可能成就某种事业。”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思想和理论的形成,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是难以达到成功的顶峰的。杨瑞清校长就是这样,板凳一坐十年冷,甚至是几十年冷。几十春秋,一心坚持。他对农村的痴心热爱,对教育的不弃不离,对“陶学”的潜心钻研,终于开出了绚丽的花朵。他也曾经当过政府官员,他也曾感到农村教育的前途迷茫,但是他毕竟坚持下来,坚持到了破茧化蝶的那一天。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学校得到充分发展,学校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个人被耀眼的光环笼罩的时候,他仍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保持了一个为饯行教育理想者的高风亮节。
在探寻行知的道路上,前面是荆棘,是沟壑。但这一切都没有阻碍他前进的方向,固守住那份宁静的心灵,耐得住艰苦的生活条件,快乐地工作着。
在他学校参观的时候,在每个角落,每个细节,每句话,都几乎可以看到他的影子,看到他教育思想的折射,因为有他的教育理想的支撑,因为他的矢志不渝、躬身饯行,终于让他走过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界,看到了前面的灯火阑珊处。
“小学教师之好坏,简直可以影响到国家的存亡和世运之治乱。”‘庙小乾坤大,天高日月长’小学老师就应当有如此气魄。”
在喧嚣纷扰的滚滚浊世中,固守孤独和宁静。
唐朝青原惟信禅师说了一段话:“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在佛教的高僧们看来,从此岸到彼岸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不勘破六根六尘,不经历戒、定、慧,那是无法达到彼岸,是不能“菩提花开”的。
一个人要从幕后走到台前,要经历多少的孤独和无助,谁也不会知道。展现在众人面前的,是一个灯光下、掌声中的一个成功舞者。谁听到过他疲倦的呻吟和无奈的叹息?谁听见过他忧郁的目光和彷徨的心灵?太多的时候,也许,缠绕他的只是夹缝中的悲凉而已。一个理想主义的践行者,一定会在自己旅程里遭遇种种不为人知的孤独和无助,也许很多人就在这样的孤独和无助中迷失了自己,从而成为一个悲观主义,一个践行理想的失败者。
只有固守孤独和宁静。
他说:“守住内心的宁静,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立大志,做小事,用10年、20年的时间做小事,把小事做好,做到及致,最终就能成就大事。”
也许正因为是杨瑞清能守住宁静的心灵,使他在行知路上越走越辉煌,使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得以见证,最终形成了以赏识教育为依托的村级大教育观。他的“立大志、做小事”、“立大志、做新事”,使陶行知的精神得以升华,最终实现他人生的价值。
印度诗人泰戈尔一首诗里写到:“我是一只鸟,从天空飞过,虽没有留下一丝痕迹,但我已经飞过。”也许,对于一个理想的践行着来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走过“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两个境界而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里面有很多包括天时、地利、人和等很多条件,也许固守理想、躬身践行之后,不见得都能如同杨瑞清能从幕后走到台前,正如晏阳初、陶行知那样,未必到最后能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可是,只要有过那个过程……也许,在过程里体验到的幸福,弥足珍贵。
一个人,尤其是做教育的,在很多时候,真的要固守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