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继续教育>详细内容

继续教育

【周芸工作室】聚焦课程质量,培养完整儿童Day1

作者:严茜 文章来源:示范幼儿园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9-06-19 字体:

      “一日生活皆课程”,为了有效推进幼儿园课程实施,提升幼儿园课程建设的质量,促进幼儿园着力研究幼儿园园本化课程的建设与实施,2019年4月11日,周芸工作室成员一行人到杭州参加了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学前教育事业部举办的为期三天的研修活动。

     参加本次教研活动的专家团队有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黄瑾、浙江省特级教师汪劲秋、俞春晓、沈颖洁、李小玲、姚向凡等及各名师网络工作室成员。

上午,观摩了嘉兴市桐乡实验幼儿园园长陈亚军执教了中班语言活动《小爸爸》杭州市文澜幼儿园园长张芳带来了中班语言活动《春雨的色彩》。

展示活动结束后,两位老师对各自的集体活动进行自评,针对活动目标的达成度、教学环节的设计、课堂教学的组织及背后的思考与设计意图进行了阐述。

  萧山区高桥幼儿园黄水涓带来了《系统视角和微观视角在主题审议中的运用》的经验分享,首先黄水涓抛出了两个问题引发大家对:“为什么要做主题审议?”“如何创造性地去做主题课程?”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黄水涓认为:课程园本化是过程,园本课程是目的,通过课程园本化这个过程,会慢慢形成一套属于我们自己的园本课程,主题审议是课程园本化走向园本课程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而主题审议是对主题的核心价值、目标、内容、实施途径等进行解读和再设计。在实践的基础上去发现问题,从儿童的视角去解决问题。把握好主题审议当中的两个关键词——“解读”与“再设计”,用系统视角分析整个课程系统的内容、功能、目的、结构、要素,确定每个主题的坐标,再用微观视角理清单个主题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实现基于儿童的再设计。

       杭州市钱新幼儿园万小飞等四位老师通过“不同层次教师对于幼儿园环境的问卷”词频表,引出《主题环境: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的隐性支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享、探讨。

        一、实施之前如何多向链接,建构“有准备”的主题环境。如何让环境走在儿童前面? 利用两研一表立足儿童视角去研儿童、研主题、多向链接。强调主题墙应该努力地去靠近儿童经验、兴趣需要、课程要求以及课程目标。让我们努力去了解儿童对环境的期待,做好“有准备”的环境。

         二、主题实施中如何关注环境的“生长性”。联系教师们的困惑,提出只有“看得见”,才能“获成长”。主题环境要让儿童“看得见”环境、教师“看得见”儿童、儿童“看得见”自己。主题环境和课程之间、主题环境与儿童发展之间是一种共生共融相互促生的关系。

        三、主题实施暂告段落后环境又该如何拓展和推进。主题实施后,主题环境随着儿童发展有意义地进行保留、隐退、转变、延伸,真正地发挥主题环境最大的价值。

下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黄瑾针对《整合式课程背景下的幼儿园数学教育实践与思考》开展了专题讲座。

黄瑾指出要理解数学与幼儿园数学的区别,幼儿园数学是数学性、开放性、可玩性兼具的活动,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具有游戏性质,并结合数学游戏活动《老狼老狼几点钟》引出数学活动中儿童的推理、联系、表征等行为。指出数学活动中教师的观察评价是理解儿童—>读懂儿童—>支持儿童的过程,建议教师应表现性的去评价,而不是结果式的判断。

黄瑾通过具体事例让我们理解:在完整儿童活动课程中,要以核心经验为逻辑线索结合整合课程的理念,遵循儿童数学学习和发展的轨迹,把数学回归于生活的大背景下,将课程中的数学活动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融于主题,充分体现“完整儿童活动课程”所追求的基于儿童发展需要与学习顺序,以各类儿童适宜的教育活动为途径,实施培养全面均衡发展的“完整儿童”的课程目标,在玩的过程中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

        培养“完整儿童”,需要“完整教师”,我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一朵独特的花朵,都有自己成长的密码和花期,就让我们在爱和美中去等待孩子的完整成长。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