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感研修】我心目中的好课
有人说好课如塔、“五实”好课、“三不唯”好课、“三点”好课、“四问”好课……真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听了汪潮教授《中国小学语文好课》专题报告,他说:好课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好课是教师的理想追求过程!好课没有标准答案!观摩了十堂2019浙江省最新特级教师的课堂展示,我对好课进行了一番深思。
一堂好课,基于学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张燕在执教《我变成了一颗树》时,请学生接龙讲故事,就是考虑到如果让一个学生来讲述的话,会有一定的困难,运用接龙,将任务分解,就容易了。张老师在接龙完成后,又将提炼出的词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再次呈现,既形象又生动。同时又让所有学生对课文的故事有了初步的了解。
牟原喜老师的《景阳冈》在解读武松时,给了学生充分发掘武松个性的时间,让武松的形象在学生心中丰满起来。继而一转“武松形象那么丰富,可大家一提他只说他是打虎英雄,这是为什么?”以此引出打虎场景,细心默读,用一个词来形容,会想到什么词?先撒下一张网,而后捕捞。牟老师基于学情,着眼于细节,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对武松的客观评价。
一堂好课,重点突出
语文教学,如何突出重难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习重点采取不同的突出策略,有时几种方法综合使用,这样学生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课堂教学才能有效。 《我变成了一棵树》中课文想象十分有趣,描写十分有意思。张老师抓住第4自然段,学习文本的语言,通过比较、仿说段落等策略,让学生充分感受丰富的想象以及表达上的特点。由此拓展到与孙悟空的七十二变的段落,再次进行比较。在两次的比较、仿说段落后,想象与表达这一重点已基本落实到位。
《景阳冈》则通过表格和说书的形式,聚焦到“打虎场景”,让学生领会作者描写场景的方法——穿插描写;品位“一闪”的艺术效果,丰富武松的任务形象,突显了武松的智慧。
一堂好课,学法渗透
叶圣陶曾说:不拿现成的解决办法来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指导学生以最短的时间去找到这种办法并利用这种办法来找到别的办法,解决别的问题。这句话侧面地论述了学法的重要性。学法是阅读教学自身一个重要的内容,我们应将学法的指导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应将学法的指导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璐老师的《剃头大师》多出进行了学法的渗透,在课前谈话时,以聊身边各式各样有特色的人物切入课题,水到渠成又步步深入。让学生在这过程中了解到了怎样的人可以怎样称呼,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大师”……运用思维导图,理清了故事中的人物关系,以及人物的称号。通过联读比较,发现“动作+想象”的描写方法可以使事例中的细节表达准确,修饰人物特点,凸显生动描写,为学生迁移运用写人片段打下基础。
用汪潮教授的话就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句号,只有逗号。我想说好课是多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