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继续教育>详细内容

继续教育

【课感研修】读写结合,致力中国语文好课

作者: 雷丽梅 文章来源: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9-06-18 字体:

5月9日,我们工作室学员在师傅的带领下开启了台州之行。为期两天的学习观摩,让我对语文课堂又有了新的思考。大会以汪潮老师的讲座《中国小学语文好课》拉开序幕,在讲座中,汪潮老师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呈现了他眼中的中国语文好课。好课如塔:塔基广大、塔身坚固、塔层分明。中国的好课就必须有中国味,要用中国的方式解决中国的语文课问题。中国语文能力就是听、说、读、习的能力,其中读、写最为重要。这与我们一直以来提倡的语文课保证读书和写字各十分钟是相符合的,说明至少我们的语文课大方向是正确的,不禁让人感到欣慰。再次,中国语文好课必须是“小学的”。学习需求是重要的出发点,不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至少可以说兴趣是好老师。要让孩子学得有效,我们就必须从孩子的学习需求出发,进行内容的精选。好课就是要教的有效,学的愉快,考的满意。紧接着的特级教师展示课,就很好地体现了汪潮老师的好课理念,让中国语文好课有例可循。

一、围绕课后习题,让课堂目标更加明确

曾记得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课后习题就是本堂课要完成的目标。”确实这样,一堂课,你只要紧紧围绕课后练习来授课,你的大方向就不会偏离,这一点在部编版教材里面体现更为明显。部编版教材每一单元有单元页,单元页里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要掌握的学习技能有了很明确的表述。结合单元学习重点,每一篇课文的课后习题都是有针对性的。《我变成了一棵树》和《小真的长头发》都是部编版第五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让孩子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还要发挥想像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张燕老师在执教《我变成一棵树》时,就紧紧围绕课后的两道习题展开。她先利用思维导图理清了课文的脉络,再紧紧抓住“竟然”这个词语体会想象的神奇。让孩子在阅读6-8自然段时画各种泡泡,给课文加上批注。在做批注中,让孩子加上“竟然”这个词,充分感受想象带来的不可思议。都说语文的能力听、说、读、写,最重要的就是写。在本节课中,张燕老师非常注重写的指导。首先围绕课后习题“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展开写话练习。在写话练习前,王老师让孩子观察得出先写变得作用,再写变得过程。写法指导到位了,孩子们的写话内容也就有据可依了,于是“湿哒哒、软绵绵、轻飘飘……”这些优美的词句就出现在了孩子的练笔中了。至此,本课中的两个习题已经完美完成。这还不够,最后王老师抓住描写写鸟窝的句子,结合初试身手,又让孩子进行了练笔。不但要求孩子用描写鸟窝的句式来写,还出示《卡夫卡变虫记》中的片段,让孩子把一种事物写清楚。读与写的训练,在本节课中落实得非常扎实。

二、质疑让思路更开阔,课堂更精彩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读书就应该是一个从有疑到解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张卫其老师执教《琥珀》时,充分体现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通过预习检查,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教孩子不会的,学孩子想学的。从最后一段入手,激发疑问。再让孩子带着疑问学习“形成”,梳理要素。在质疑中学习,让孩子更有学习的兴趣,很快就理清了课文的脉络。牟原喜老师执教的《景阳冈》先通过表格的填写,发现场景描写的方法——穿插描写。再质疑:武松为什么一开始专门闪呢?三两拳将老虎打倒,不是更显英雄本色吗?让孩子们带着问题,细读文本,体会三闪的妙处,突显武松的智慧。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成了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把课堂真正地留给学生。

三、思维导图,理清课文脉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思维导图是发散性思维的表达,是打开大脑潜力的万能钥匙。因此,近些年来,思维导图也频频出现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的学习思路变得更加清晰。张燕老师在执教《我变成了一棵树》中用接龙讲故事的方式,引出思维导图,帮助孩子很快理清了故事的脉络,把长课文变成短故事,既锻炼了孩子的概括能力,又让孩子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周璐老师执教的《剃头大师》,也在教学的开头,就用思维导图理清了课文中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接着还用鱼骨头帮助孩子理清了“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余鹂在执教《蜘蛛开店》时,也利用思维导图理清故事的脉络,帮助孩子更好地讲述故事。语文课中,思维导图的利用,让我们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让孩子能把长课文读短,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效率。

课如其人,虽然语文好课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高效。曾几何时,我们语文老师也因为教学压力而变得那么功利,就像黄吉鸿校长说的那样,很多老师把语文课变成了战场,用以备战考试。愿我们语文老师还有那么一点点文学味,因为文学让人变得更好!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