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感研修】由“好课如塔”论说开去 ——课感研修班听课反思
每一次出行,必然会看见你从未经历过的风景,遇到你不曾预料的人,接收到你该更换的新讯息,所以,出行是接下去的人生里最不可缺少的事。上周末,跟随师父的工作室又出了一趟门,听了七堂课,回来的总结反思定是一堂必修课,整理整理,回忆回忆,摘录几点,以此让自己习得的事物再次在脑海中重播一回,借此提升一点点:
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说:“一堂好的课,就像一座塔。塔基广大、塔身坚固、塔层分明、塔饰精美、塔尖峻拔,好课就如同登山一般。”反复读这句话,不知自己的理解是否得当,我想:塔基可否指的就是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与修养,都说:“要想给孩子一滴水,老师自己要有一桶水。”可是当今的教育,教师自己的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你得要有源源不断的长流水,而且你这条语文之水源,它有时需要的是严谨的数学水,有时是生动的英语水,有时是润物无声的品德水,还有时是博学的历史、天文、科学水,甚至是现在我校推出的哲学水。而对于我们的这一些要求,就必须让我们自身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做到“博”。
塔身坚固,这塔身,就像我们的备课,如果没有扎实有效的备课,这堂课就不可以称之为合格的课,例如我校的三次备课:提前一周备课,课前一天二次备课,课后三次备课,虽不可妄下这一定是好的这样绝对的结论,但红、黑、蓝笔所过之处,我们的仔细、用心的程度可见一斑,其目的就是在于能上好每一堂课,打好这座塔的塔身,做到“准”。
塔层,我理解成教学的过程,一环节一环,一步串联着下一步,每一步都走得扣扣紧扣,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应该是有效的,例如本次乐清一位特级教师上《景阳冈》一课,课堂质朴,教学扎实,可就在课的开始和中间利用了一个“说书”的学习这样一个教学环节,作为一位凡夫俗子,课后回忆这个环节的利用,感觉对于他的整堂课而言,并没有多大价值,对于学生而言,这个环节并没有对他们学习武松起到任何帮助,因而我想,这样的环节是否可以去除,让自己的教学指向更加明确,做到“紧”。
什么是精美的塔饰?就如同美丽的女子需要一定的小饰物来装扮自己使自己显得更加明艳动人一般,一堂好课也需要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语言来点缀扎实的课堂。谈及这一点,脑海中第一时间蹦出的便是王崧舟老师在执教《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自己那富有渲染力的诵读,福州一位叫刘冰的老师,有一年在杭州“千课万人”时执教《“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她在范读时使用了一种“马门腔”,用自己的身段形表在学生面前展示了一个活脱脱的王熙凤,我记得当时的学生们兴奋极了,对她后面的课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和热情,两位老师这样的课堂,这样的教学魅力便是这座塔的精美装饰,好课,我们要做到“精”。
塔尖峻拔,那就是个性化,台州特级教师张燕在她执教的课堂上串入两处其他文章的阅读与学习,形成一种类似于群文阅读般的教学效果,这不仅让人感受到她自身的博学与备课的实,而且更是一种自己独特课堂的标识,自然,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便是他的标识,是旁人不可复制的峻拔塔尖,这个塔尖,也许还是你所带给学生的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和收获。我想正如王潮教授所言:课如其类,课如其人,很难用划一的标准统一要求。那就让自己的课堂,做到“独”。
查询无数次百度,奈何都未寻到孙老师的这番话的详细概述,这只是自己不知天高地厚的侃侃之谈,也知这是自己的偏解,望同行莫笑,切勿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