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正学生粗心心理 促进其数学学习
从教的这几年里,我一直担任小学数学的教学教学工作,在几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从中我深感掌握好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配合教材,因材施教,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有着重要的意义。
2006----2008年,我都是接任小学两个班的教学课。两个班中,102班的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成绩也比较差,再加上我没有掌握好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只是机械地由课本到黑板,又由黑板到课本,虽然尽心尽力去教.但是教学方式方法单调,显得枯燥无味,以致学生听课时业精神不集中,对数学没有兴趣,课堂上的动脑筋答问者很少,甚至怕上数学课,表现在做作业马虎漆草,做动脑筋,乱答题,作业互相抄袭,甚至不做作业等现象是屡见不鲜。通过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吸取老教师的经验,以及在实际教学中,我摸索出了一点“门道”。那就是小学生一般都具有喜新、好奇、好动、好胜,求知欲强等特点。在教学实践中,让我最头疼的是,我感到相当一部分学生计算的错误率非常高。那么,导致计算错误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多数学生家长竟认为不过是"粗心"而已。但家长也不知,其实在粗心的背后也有很多的心理原因。
一、感知粗略。小学生进行计算,必须首先感知数据和符号组成的算式。由于小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是比较笼统、粗略、不具体,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出事物的联系及特征,因而对算式在头脑中的印象缺乏整体性,加上计算本身比较单调枯燥。可能引起心理疲劳。这时,遇到相似或相近的数字、符号,往往还没有看清楚就动笔算。出现运算顺序错误、抄错符号或抄错数据。
例如,有的学生遇到相似或相近的数字、符号,匆忙动笔,就会抄错数字或符号,把9写成6,52写成25,“+”写成“-”;有的学生还没有把多位数看完,急于计算,就会造成漏抄,把10000抄成1000;还有的学生观察不仔细,只看大致轮廓,忽略运算顺序导致错误。
二、记忆错漏。一道计算题往往包括多步计算,中间得数需要进行短时记忆,而小学生由于急躁、抢时间、怕麻烦,使得储存的信息部分消失或暂时中断,造成"记忆性错漏"。
例如,计算1200-35×4÷7+80=1200-140÷7=1200-20=1180,学生只注意用1200减140÷7的商,而把+80抄漏了。
例如,做填空5+45( )5+54,学生会填写等号,原因是加法交换律的“强刺激”,掩盖了45和54不同的“弱刺激”。再如在计算(4.2-0.006×70)×7.5+2.5时,学生容易做成:原式=(4.2-4.2)×10=0。原因是学生在审题时,看到括号内第一个数是4.2,而减号后面两数有6和7相乘,一心想着括号内计算结果该是“0”,忽视了0.006×70的积是几位小数,括号外又受数据凑整的影响,产生错误。
三、思维定势。定势是由于先前的活动而形成的一种习惯性的心理准备状态,它会使人按照一种比较固定的方式思考问题或解决问题。思维定势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有消极的一面,小学生在计算中思维定势的负面作用主要表现在旧法则干扰新法则,而产生"积累性错误"。如整数加法的法则是"数位对齐,个位算起"。学生在计算小数加法时却将末位对齐,如 ,或是在计算420÷42=10、630÷63=10这些口算题后,接着计算440-44时,由于思维定势学生往往会把减法错算成除法,即440÷44=10。
例如,在计算25×4÷25×4时,由于该题的结构与25×4÷(25×4)相似,部分学生容易错误操作:100÷100=1。
在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粗心的病因,对症下药,精心诊治学生粗心的毛病。
一、坚持口算训练,培养记忆能力。熟练的口算是正确笔算的基础,口算和笔算都离不开瞬时或短时记忆。口算是训练学生短时记忆能力的最好形式,因此口算训练必须经常化。如教师口述题目,让学生听算,学生既要记忆题目,又要记忆中间过程。或者学生看卡片上的题进行视算。口算训练如果方式单调,学生就会感到乏味。特别是对低年级儿童,为了避免产生厌倦情绪,可采用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来进行,如"开火车"、"接力赛"(72÷9 = □×8=□-4=……)、"对口令"等等。如此持之以恒,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短时记忆力,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二、强化审题训练,准确感知算式。培养计算能力,首先要从感知算式入手,抓好审题的基本训练。设计计算题时,要有意创设各类题型,让学生充分感知,善于发现算式的特点,可挑选学生最容易混淆的进行集中对比练习。如3/5×3/5、3/5+3/5、3/5+2/5、3/5×2/5、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注意力。审题训练的重点是运算顺序,能否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在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中选用什么方法合理。训练的方法是:先观察、议论,再动手计算,最后交流运算方法,评讲哪种方法较为合理,灵活。
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在教学中,应教育学生树立责任心、自信心,培养细心和耐心,力争算一题对一题,不畏困难,勤于思考,独立完成。应要求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每算一步要上下、左右纵横检查,抄写数据和符号准确无误;算草书写也要整齐清晰,便于查对。不能口算的题一定要清晰地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束后要自觉地检查计算过程是否合理,计算方法是否简便,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培养学生验算的习惯。例如:用估算可判断运算结果的合理性。在加法运算中,和应大于每一个加数;在减法运算中,差和减数应都小于被减数。再如,教给学生根据四则运算的关系进行检验,计算9524+7689=17213,可根据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因此,培养良好的验算习惯,既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还可以结合训练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这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训练过程。但只要我们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坚持不懈地努力训练,小学生计算粗心的毛病是可以克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