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继续教育>详细内容

继续教育

践行与创新

作者:妙高小学:赖昌才 文章来源:妙高小学:赖昌才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08-12-08 字体:

本次校长培训经历三天的理论讲座学习,又参观了南京十月军校及陶行天纪念馆和南京浦口区行知小学,收获颇丰。作为遂昌县学习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阵地和排头兵的妙高小学的校长,我感受最深的依然是陶行知一生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卓越贡献。他一生致力于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他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和卓绝的教育实践,赢得了“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盛誉,不仅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曾经发挥过重大作用,而且在今天的教育改革中仍然保有强大的生命力:当人们面对物质利益的各种诱惑时,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榜样,曾经唤醒多少人的教育良知:当诚信的美德遭到严重挑战时,陶行知“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教诲,对防止教育的异化,正在发挥重要的警世作用;当人们对教育改革产生疑虑时,陶行知“‘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的主张,鼓舞人们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教育之路……在我国教育改革进入“攻坚”时期,我们深深感到需要千千万万的“陶子”。

  在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想起齐白石的一句告诫——“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我们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该怎样做才能“生而不死”呢?我想唯有将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和教育创新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有创新,在创新中溶入陶行知教育思想,才能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活学活用,才能让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改革中焕发出更大的生命力。

和谐校园建设是近几年针对教育界争名夺利、急功近利和教育发展的失衡后再次提出的教育理想。而和谐的理念在上世纪上半叶的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却处处可见教育的和谐理念。“爱满天下”就是陶行知和谐教育理论的思想根源,陶行知在总结晓庄的办学经验时指出“晓庄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没有爱便没有晓庄。”晓庄的历史“就是这颗爱心的历史”。“爱”创造了晓庄奇迹,我相信只要人人都有“爱”的情怀,就会有和谐的妙高小学,同样也会有妙高的奇迹。

首先是要激发教师潜能,构建一支和谐的教师队伍。

一支和谐的教师队伍是创建和揩校园的最坚实的力量保证。学校要切实践行陶行知的和谐的教育思想,就必须要继续深入开展学习陶行知的思想和理论,为教师提供陶行知教育思想读本,开展读书活动,组织教师写读后感;开设行知论坛,为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把行知格言制成各种标语,进一步感悟行知思想的精髓;发动全体教师在学习中广泛搜集积累记录行知思想的资料,不断提高教师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深入了解,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牢固树立和谐的教育信念。

学校要把教师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遂昌县教师行为规范》等制度化、常态化,同时结合行风建设评议活动,积极开展师德教育主题活动,通过撰写师德论文,组织开展师德形象设计演讲比赛等,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塑造良好的妙高小学的教师形象。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工会文体活动使全体教师在和谐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将个体融入到群体中去,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

学校还要努力通过不断深化学校内部管理改革,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考评奖惩制度,以民主公正的管理理念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为教师群体的和谐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学校在强调刚性管理的同时,实施人性化管理,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相应的内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逐步实现学校管理的民主和公正公平。

我们妙高小学在学陶在路上已经初见成效,但我们在学陶路上只是刚跨出第一步而已,我们必须坚持“学行知思想,打品牌战略”的办学理念。用陶行知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理念引领教师走上求真之路,加快教师的业务提升,以陶为师,以人为本,努力将陶行知的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论进行整合,把陶研、教研、科研融为一体,寻找陶研、教研、科研的结合点。以“生活教育”的理论来指导教师开展教研活动,从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把我们的教育与生活紧密结合。并付诸于课堂实践、然后反思,形成“理念—实践—反思,再提升到理念再实践再反思”的教育活动机制与模式,推动教科研活动深入持久的开展和教育教学实践的良性循环。通过教研活动,唤醒教师的实践反思意识,培养反思能力,从而有力推进教师队伍由“经验型”、“依赖型”向“反思型”和“学习型”转变的进程。通过学习实践这个平台,加快业务提升,促进教师群体的和谐发展。

其次塑造真人品质,构建和谐学生群体。

和谐教育培养的是和谐的人。这种和谐的人用陶行知的话来讲,就是真人。“为人须为真人,毋为假人”“要造就真善美的活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所以我们的教育工作内容也必须要与“真”结合起来,要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民族精神、理想信念和诚实守信为重点的公民道德教育。扎实地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落到了实处。教师要用爱的情怀去关爱每一位学生,还要特别关注对留守孩,单亲和有特殊困难孩子的教育,通过师生结对,生生结对等多种形式,帮助他们,尽最大努力缩小城乡孩子间由于家庭文化环境、经济基础、地域位置的差距。使每一位孩子都能真正体验到集体的温暖,形成一个友爱和谐的学生群体。

第三践行社会即学校理念,构建和谐教育环境。

陶行知正确分析了教育的地位,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想,认为应该“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教育”,从而把教育与社会和谐地统一起来,在构建和谐教育中破解了一大难题。因此我们学校的教育再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的说教和实验室的探究,我们要让孩子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要充分发挥家庭、社区企业、乡村等的教育功能。学校不仅要有适合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场所,更要有适合学生进行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场地(如我们现在已建立的实践基础就有:消防大队、文照竹炭、三墩陶艺文化村、城西社区、三仁万亩竹笋科技林园等),从而让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在生活的实践中学会探究,在实践的体验中丰富知识。让学生在真实在社会环境中和谐健康地成长。

第四爱满天下,构建和揩的师生关系。

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基础,和谐的师生关系取决于教师的满腔热爱。这就要求全体教师能真正理解和实践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理想。一是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的。教师要能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多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学生才能更理解你,信任你,才能更愿意接近你,和你的关系也就会越来越融洽。因此教师要努力做到公平合理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与学生谈话心平气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盛气凌人;课堂上不搞一言堂,给学生自由,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中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在课堂上展示风采的机会。尤其要善待后进生,要给他们创设成功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逐步走近老师;民主管理,广开言路,给每一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学生犯错时,要给以帮助和关心,而不是指责,给学生一个解释和改过的机会。二是要爱护、关心、体贴学生。让爱成为和谐师生关系的桥梁和纽带。感人心者,莫过乎情。爱,是教育的灵魂,师生情感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只有热爱学生,才能耐心的去雕塑、去帮助每一个学生。教师要放下架子,走近学生,象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他们、信任他们、尊重他们,把学生放在心中,给予每一个学生无私的爱。三是要尊重学生。让教育从尊重开始,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到师生平等,才能感受到自尊的存在,树立起自信。尊重学生是对以人为本理念的积极回应。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教学生学会做人,而做人的最根本的素质就是尊重,尊重的教育才能教出尊重他人的学生。只有学会了尊重他人才可能去尊重父母家庭、尊重老师学校、去尊重社会和国家,只有这样我们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学生的素质才能真正提高,我们的社会才能真正的进步。教师要多用文明之语。文明语言给人以亲切、温馨之感,让人愿意接受,使人心情愉悦。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师使用文明的语言会使学生感到受尊重,有平等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愿意与教师沟通和交流,自觉接受教师的管理和教导。与学生交流应多用商量口吻,商讨式的语言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理解、尊重他们,从而营造更为融洽的环境,促进教学相长,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在我们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仍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但我们的实践过程中不能把他伟大的教育思想生搬硬套到我们今天的课改中,而是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与学校的实际想结合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陶行天的教育思想发扬光大。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