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验中感悟 在思考中拓展
有幸参加本次为期两个月的“省农村教师领雁工程”的实践活动,心中甚是激动,对我们农村教师而言这是一次机会与挑战并存的人生经历;是一次全方位向优秀导师学习先进理念、经验的历程;是一次必定要经历了众多思想碰撞,需要冷静去思考,更需要用真诚去交流、用理性进行反思,最终获得精神洗礼的历程。本着这样的理解与希望,我想把自己将近两个星期以来的一些感觉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环境决定了优势
此次培训的基地在杭州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这里不仅有优美的校园环境,还有悠远的文化底蕴,更令人庆幸的是这里还云集了一批具有高素质的导师,这一切都使我们这些难得进省城又满载希望的农村一线教师感到欣慰,更令人欣慰的是这里为我们每个学员配了两位导师(理论与实践各一名),因为他们知道我们最渴望、最需要的是什么,倘若要用一句话来描述,那就是这里优越的环境已经为我们创造了优势,更为我们努力汲取养分、为我们振翅高飞提供了保证,为我们放飞希望,实现梦想提供了保障。
二、在体验中感悟
几天的学习实践让我们这些满怀希望的农村雁儿们个个受益非浅,特别是专家们一个个生动的话题、鲜明的观点、独到的见解、精僻的论述, 精彩的案例,使我们许多困惑得以释然,更难得可贵的是我们所有的学员在收获美丽的同时,还用自己的举动对我们的最殷切的渴望进行了最美的诠释。我们深信通过搭建这样的发展与成长的平台,我们农村雁儿们在“我演绎,你美丽”,“生命因行动而精彩”的鞭策下,在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追求和实践中,一定会越走越好,越来越精彩,越走越辉煌!
三、在思考中拓展
一个个从教都不年轻的我们,在我们的内心是永远不会平静的,因为我们都经历过也曾经思考过,因此我们现在面对不是简单的培训,而是一个更高更新更深的起点,对于在这里及自己今后的希望和努力,我想引用 “追求卓越的教学艺术”几点认识作为今后的努力目标并与大家共勉:
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这已成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艺术是什么?艺术就是力求在实、活、美、趣、新、效等方面的完美体现。
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谈到教师的修养时,提出三条基本要求:一是“德”,即崇高的思想品德;二是“才”,即知识渊博;三是“术”,即高超的教学艺术技巧。如果我们教师能在这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修养,那我们便有“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追求卓越,给人享受”的教学艺术。确切地说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求“实”。即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结合自己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来进行教学。因为“没有教学的合规律性和合个性,就没有教学艺术的创造性、表演性和审美性。只有教学的合规律性和合个性的统一,教学才会引人注目、令人为之倾倒的艺术品,教师才能成为受人钦佩的教学艺术家。”
求“活”。即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手段、方法或技巧来丰富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效益。我们崇尚教学艺术是在科学地再现的求“实”中,师生对特定的教学内容进行 “活”化,以达到科学再现与艺术表现的完美统一。
求“美”。即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审美意识与情趣,使他们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主要通过诱发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以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这种手段的运用能使学生在有益身心健康的积极愉快的求知气氛中,获得知识的营养和美的享受。
求“趣”。即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数学这一门课,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们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们以研究学问的方法。”(他的一席话正说明了“趣”)
求“新”。即在别人教学艺术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新与发展,显现自己鲜明的个性。创造是一切艺术的特质,没有创造也就无所谓艺术。这些创造,或表现为对常规的、传统的教学形式的突破而代之以各种革新;或表现为对课堂结构的新颖而独到的设计;或表现为对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塑造;或表现为对教学内容的科学选取与艺术的加工。
求“效”。即在力求做到上述几点后,更应使学生在我们的艺术课堂教学中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取得一般教师所不能取得的教学效益。
对于上述的几点认识,在我这些经历“专家指引”“名师指点”和与“同行共长”的日子里,对此有更深的理解的同时对我也产生了很大的震撼,无形中也使我对我们的教育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教育本身就是一本书,一本只有认真思考、认真实践后才能领略其芬芳美丽的书!”
我深信自己一定会有收获:因为我准备着,时刻用心准备着!因为我努力着,时刻用真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