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学习札记之三
刘良华曾在《三种歌星三重境界》中这样写着:我喜欢听刘欢、王菲、张国荣的歌,他们把自己的个性发挥到极致,在艺术角度上难分上下,但站在听歌者的角度上,王菲更胜一筹,张第二,刘次之。为什么?因为听者是听歌,对于听者而言是听你的歌,接受你的歌,感受你歌曲的感染力,而并非听你的人,或者说心中先有你的人就不能很好的接纳你的歌,感受你的歌,因为你的人已经先入为主。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妨联想到三重教学境界:一种是在教学中有活力,有着超强的表演力,光芒盖过了学生的,学生在教师的带动下跟着活跃起来,课堂成了教师表演的天堂;另一种跟学生一起动,把自己的生命激情与学生的生命世界敞开融为一体;还有一种让学生动起来,却看不见教师过多自我的痕迹,课堂行云流水都是学生的云和水,而不是教师的流水。学生、文本就是一个世界,准确地说,教师安排设计只是为了显现这个世界,而不是人为地支配、改造这个世界。课堂处处有教师,但看不见教师人为的痕迹,看到的只有教师的教育对象——学生生命的飞跃。这几天,怀揣倾羡、崇敬、激动,解读、感受 张祖庆 老师提倡的高效能语文课堂,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生本语文”,即将 刘良华 老师推崇的境界(课堂处处有教师,但看不见教师人为的痕迹,看到的只有教师的教育对象——学生生命的飞跃)落到实处,看到了学生生命的一个“全” !
生本语文,要直面现实,拒绝虚假
行云流水的课堂,固然是美的,但在这样的课堂中,有可能会忽略学生会遇到的问题和障碍,忽略课堂中及时生成的各种资源,忽略孩子的天性使然,忽略带给自己最宝贵的“即成经验”。感受到这些,使我不期然地想到自己在课堂中遇到问题、障碍时,往往把错怪在学生身上,觉得学生太木讷,不自觉,毫无生机,却未曾思考到自己身上,不曾从自身寻找问题,真是惭愧——但至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时刻提醒自己:珍视学生的问题和障碍,它会是我的宝贵经验,是课堂即成的智慧。因此,对于课后反思,我将会努力追求:这堂课我让学生学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课文中的人文情怀学生感受到了吗?是否能内化到他们的 言行中呢?
生本语文,要在忘我中追求有我
在这几天的解读中,我深刻地感受到教师不仅是平等中的首席,不仅是教材的主人,不仅是合作者,更应是丰富的课程资源,是课程资源自然而恣意的流淌,诚如 张 老师,在讲台上一站,一个表情,一个手势,便吸引了学生的全部注意;黑板上的每一个字,随口而出的每一句诗,糅合着师生之间的精神互动。这所有的一切,无论是在《“闯入”亚马逊河》、《忆江南》、《詹天佑》还是《我盼春天的荠菜》,都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 张 老师那种忘我中呈现的鲜活的自我。我想这需要不断地磨练、不断地总结、不断地自我反思,只有在不断地努力、汲取、实践、反省中才会在“生本语文”的课堂中追求到真正的自我。
圣经上说:你要做世上的盐,不做世上的光。教师是成全学生的艺术,就是让学生的生命成为一个“全”,他自己的“全”,而不是教师设计出来的“全”。在课堂中,我们做一个“报春使者”吧——“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