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等待
“你可以不进步,但我持之以恒地等待,并随时为你的进步提供服务。”这句话是全国特级教师、金华站前小学校长俞正强老师在一天讲座中时不时提到的话。这也是俞老师二十多年教学生涯的真实写照。 俞老师和我们大多数教师一样,在日常教学中,也不得不面对班级中总是会存在的、所谓的“差生”(后进生)。也和我们一样,这些后进生也给俞老师带来了很多麻烦和痛苦。
俞老师自己也说这些后进生减少了他生活中很多乐趣,减少他的幸福感。但他从不蔑视他们、从不伤害他们(包括以进步为理由去伤害学生);也从不留学生,从不向家长告学生状。“我既然无法改变你,但我绝不伤害你,让你去找或等待有缘人”。但俞老师也从来没有“放弃”他们,他曾经用了两年的时间等待一位“后进生”。在一次课堂上不经意的、又是早有准备的“对视”中,唤醒了那位后进生,然后用了一年的时间,以“全市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一等奖”的成绩送走这位“后进生”。
俞老师认为:在所谓的“差生”、“笨蛋”圈子里,有很多“笨蛋”都是假性的,真性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就是那些存在智力缺陷的孩子。对于真性的这些孩子,我们没有办法去改变(有可能的话,让他们到特殊学校去学习),只能让他们感到温馨、快乐就行。“我既然无法改变你,但我绝不伤害你,让你去找或等待有缘人”。
对于那些“假性笨蛋”(真真正正意义上的后进生)我们则需要好好想想办法。去分析这些后进生的形成原因,寻找对策,想方设法改变、帮助他们,让他们也得到一定的发展,甚至发展得更好、最好。 俞老师认为“一个学生如果学习有问题,多半是因为学习准备出了问题”。因此,我们在转化后进生应做到:首先应尊重学生,给予学生以真挚的师爱。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好的教师,首先意味着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忧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曾是一个孩子。”这句话告诫我们要懂得去爱学生,尤其要把真诚的爱给予后进生,尊重他们,对他们热情关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主动在感情上接近他们,使师生间架起和谐的情感之桥。第二、用发展的观点看学生。我们应该坚信:后进生的今天比他的昨天好,即使不然,也应相信他的明天会比今天好。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后进生。应该说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即积极因素)和缺点(消极因素)两方面,因此要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帮助他们找到优、缺点,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第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寻找一下后进生的形成原因(排除弱智儿童),以利于我们开展教育。如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有可能是客观的原因,是小学生本身就有的个别差异所致。也有可能是主观的原因,有人为的因素,如由于犯有某个错误而遭到老师严厉责问导致自我调节力差,进而产生厌烦情绪;或由于老师的误会蒙受过"不白之冤"产生心理失衡而自暴自弃和逆反;或由于家庭的负担或面对社会阴暗面时缺少应有的正确引导而形成不良习性。等等。第四、切实发挥课堂主渠道教育作用。发现后进生的成因后,我们应积极寻找对策,来帮助后进生。但许多老师转化后进生只重视在课外加班加点,这样做效果不好。我认为转化后进生要变课外为课内,以课内为主,课外为辅。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内除了给后进生发言、板演、批改等优先权外,还应该给他们提问、答疑、辅导等优先权,让学生充分展现自身的能力,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并以此来督促后进生认真听课,积极动脑。另外,还要根据后进生的具体情况和心理特点,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重视运用教具、学具、示意图,让他们多动手操作,多动脑思考,多动笔记录。结合教材,特别注意课前抓好补缺和铺垫,课上抓好训练和反馈,课后抓好辅导和过关。第五、我们还应该创造一个适应他们转化的环境。环境对于后进生的学习与转化是至关重要的。“孟母三迁”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种既定的环境 包括 老师和同学们对后进生平等的态度与看法,和充满希望与热情的学习环境。而且学校、家庭、社会也要三位一体形成一个和谐的大环境,各科教师要相互配合,教师与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与社会密切配合,让学生在校内外都能感受到理解和尊重,鼓励和帮助通过这种环境感染、熏陶后进生,以达到预期目的,使后进生潜移默化地得到转化。
老师!请我们记住“你可以不进步,但我持之以恒地等待,并随时为你的进步提供服务”、“我既然无法改变你,但我绝不伤害你,让你去找或等待有缘人”。
俞老师自己也说这些后进生减少了他生活中很多乐趣,减少他的幸福感。但他从不蔑视他们、从不伤害他们(包括以进步为理由去伤害学生);也从不留学生,从不向家长告学生状。“我既然无法改变你,但我绝不伤害你,让你去找或等待有缘人”。但俞老师也从来没有“放弃”他们,他曾经用了两年的时间等待一位“后进生”。在一次课堂上不经意的、又是早有准备的“对视”中,唤醒了那位后进生,然后用了一年的时间,以“全市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一等奖”的成绩送走这位“后进生”。
俞老师认为:在所谓的“差生”、“笨蛋”圈子里,有很多“笨蛋”都是假性的,真性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就是那些存在智力缺陷的孩子。对于真性的这些孩子,我们没有办法去改变(有可能的话,让他们到特殊学校去学习),只能让他们感到温馨、快乐就行。“我既然无法改变你,但我绝不伤害你,让你去找或等待有缘人”。
对于那些“假性笨蛋”(真真正正意义上的后进生)我们则需要好好想想办法。去分析这些后进生的形成原因,寻找对策,想方设法改变、帮助他们,让他们也得到一定的发展,甚至发展得更好、最好。 俞老师认为“一个学生如果学习有问题,多半是因为学习准备出了问题”。因此,我们在转化后进生应做到:首先应尊重学生,给予学生以真挚的师爱。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好的教师,首先意味着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忧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曾是一个孩子。”这句话告诫我们要懂得去爱学生,尤其要把真诚的爱给予后进生,尊重他们,对他们热情关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主动在感情上接近他们,使师生间架起和谐的情感之桥。第二、用发展的观点看学生。我们应该坚信:后进生的今天比他的昨天好,即使不然,也应相信他的明天会比今天好。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后进生。应该说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即积极因素)和缺点(消极因素)两方面,因此要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帮助他们找到优、缺点,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第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寻找一下后进生的形成原因(排除弱智儿童),以利于我们开展教育。如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有可能是客观的原因,是小学生本身就有的个别差异所致。也有可能是主观的原因,有人为的因素,如由于犯有某个错误而遭到老师严厉责问导致自我调节力差,进而产生厌烦情绪;或由于老师的误会蒙受过"不白之冤"产生心理失衡而自暴自弃和逆反;或由于家庭的负担或面对社会阴暗面时缺少应有的正确引导而形成不良习性。等等。第四、切实发挥课堂主渠道教育作用。发现后进生的成因后,我们应积极寻找对策,来帮助后进生。但许多老师转化后进生只重视在课外加班加点,这样做效果不好。我认为转化后进生要变课外为课内,以课内为主,课外为辅。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内除了给后进生发言、板演、批改等优先权外,还应该给他们提问、答疑、辅导等优先权,让学生充分展现自身的能力,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并以此来督促后进生认真听课,积极动脑。另外,还要根据后进生的具体情况和心理特点,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重视运用教具、学具、示意图,让他们多动手操作,多动脑思考,多动笔记录。结合教材,特别注意课前抓好补缺和铺垫,课上抓好训练和反馈,课后抓好辅导和过关。第五、我们还应该创造一个适应他们转化的环境。环境对于后进生的学习与转化是至关重要的。“孟母三迁”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种既定的环境 包括 老师和同学们对后进生平等的态度与看法,和充满希望与热情的学习环境。而且学校、家庭、社会也要三位一体形成一个和谐的大环境,各科教师要相互配合,教师与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与社会密切配合,让学生在校内外都能感受到理解和尊重,鼓励和帮助通过这种环境感染、熏陶后进生,以达到预期目的,使后进生潜移默化地得到转化。
老师!请我们记住“你可以不进步,但我持之以恒地等待,并随时为你的进步提供服务”、“我既然无法改变你,但我绝不伤害你,让你去找或等待有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