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延秋日之收获
10月29日 — 11月2日 ,我非常荣幸的参加了浙江省第二期语文教研组长培训。我不是教研组长可领导却把这个机会给了我,于是倍加珍惜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杭州之行虽然时间很短,却让我收获颇多。
首先,零距离接触大学教授,感受大师专业化的理论修养。
这次培训一共听了7场讲座,有教育学院汪潮教授的《当前语文教学的基本形态》、《当前语文教学发展方向》,杭州市江干区教师进修学校费蔚老师的《在路上……基于新课程背景的教研活动》,省师训中心陈晓萍副教授的《合作学习和合作教研的技术》,特级教师张化万的《语文“三课”:备课、说课、评课》,杭州嘉绿苑小学校长特级教师魏丽君的《个人成长之路》,教育学院博士吴卫东教授的《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职业自我》。这些讲座让我充分领略到了大师们厚实的专业化理论修养。尤其是教育学院博士吴卫东教授的讲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语言富有磁性,机智幽默,例子生动形象,旁征博引,礼堂里时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阵阵笑声。她虽然是数学出身,可那风趣幽默的语言,恰到好处的讲解,那侃侃而谈的架势都是我们这些语文老师望尘莫及的。“职业的满意感:自我效能感、成就感、幸福感”“低头找幸福”“真正的教育是一个心灵对另一个心灵的唤起”“好领导就要成就下属”等,她不仅向我们传递了专业发展的理论,更多的是人生哲理的诠释。
其次,走近名师课堂,感受名师风采。
这次培训恰逢浙江省领雁工程崇文点学员展示活动,于是听了永嘉李丽华老师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乐清郑乐秋老师的《最后一头战象》,平阳陈小亚老师的《伯牙绝弦》,上完后还进行了针对性的评课。三堂课各有千秋,都有很多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下午听了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副校长省特级教师虞大明的略 读课文《刷子李》,一听就知道他是一个非常有语言修养的老师,往台上一站,神采奕奕,目光炯炯,说起话来,铿锵有力,抑扬顿挫,声声悦耳。那别具风格的课堂设计,在课堂上随心所欲的气势,让我们不得不感叹:特级教师就是特级教师!怪不得汪潮教授用“大气、机智、幽默”来概括虞大明老师的课堂。他这种文化底蕴,非一朝一夕可以成就,需要长期的磨炼和积淀!这一天,我们从早上七点开始坐车到下午三点乘车回去,几乎没有休息,但我们觉得值了!当然也有些许的遗憾,在安排上有崇文实验学校校长特级教师俞国娣的课听,结果没听到。
再次,走进名校,感受名校风采。
崇文实验学校、学军小学都是浙江省名校,多年来,它们培养了许多有作为的学生,也锻炼出一大批名师。走进校园,让我们不得不感叹于城乡教育的现实差距;走进它们的教室、走廊,让我们不得不感动于名校学生的巧夺天工和名校教师的责任感;走近它们的教研组,让我不得不感叹这些名校的年轻老师是幸运的,他们专业的发展能够有师傅的引领,能够有学校制度的保障。
最后,旁观运动会,感受青春激情。
在浙江教育学院学习的那几天,正逢学生运动会,可天公却不作美,淅淅沥沥的雨下个不停。可那些学生丝毫不理会,在运动场上依然是生龙活虎、神采飞扬,尽情释放青春活力,展现运动之美,大有“我年轻,我怕谁”之势。这些熟悉的场面,把我带回了那段难忘的学生时代,让我不得不感叹:年轻真好!
是呀,年轻真好!我不也还年轻吗?作为一名刚从教九年的老师来说,我真的应该好好学习,好好的“磨”课,为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而努力;作为一名刚走上副校长岗位的我来说,真的应该为成为一名能成就下属的好领导而奋斗。我想:能参加这次培训是幸运的,它让我零距离的接触了大学教授,走在语文课改理论的前沿;它让我走近了名师课堂,观摩了名师演绎的精彩课堂;它带我走进名校,近距离的感受了百年名校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