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继续教育>详细内容

继续教育

走在行知路上----记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校长杨瑞清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scsx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08-11-04 字体:

“作为一名乡村学校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应该立大志,做小事,办实事,坚持把小事做到极至,力争让农民的孩子也能接受最好的教育。”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校长杨瑞清说,作为一名在陶行知先生亲自创办的学校里接受过教育的人,应该“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杨瑞清,一个乡村教育工作者,一名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一位全国十佳师德标兵,一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为人谦和,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乡村教师。但是在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后,人们才知道平凡背后有更多的不平凡。毕业时,他放弃留城的机会,主动要求到乡村小学当教师;有“升迁”的机会,他却不到县城里当官,安心在乡村小学扎根农村教育20多年……
他多年如一日,在艰苦的条件下,搞教育改革,探索农村学校素质教育发展之路。自从走进乡村小学那天起,他始终以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激励自己,立志成为“陶子之后,亿万陶子”中的一员。他被人们誉为“陶行知式”的乡村教师。
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杨瑞清体悟到:人生的奉献方式是“爱”,创造爱的方式是“学会爱”。热爱孩子、赏识孩子,高质量推进素质教育,“让农村的孩子也要受到最好的教育”是杨瑞清始终不渝的理想追求。
在 杨瑞清看来,让农村的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就是对孩子最真的爱。在他眼里,每一个农村孩子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要让教师当教书的主人,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人,决不能仅仅为了考试而教书、学习。为了让孩子快乐、自信,激励孩子们成人、成才,杨瑞清尝试起赏识教育,学校专门印制“优点卡”, 由老师以第一人称对孩子们的细小优点进行表扬并签名,然后由他在每周的晨会上宣读。杨瑞清把全员管理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在行知小学,学生人人当组长,轮流当班委。通过全员管理,孩子们得到了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和机会,在参与班组管理的实践中提升了自信心、自尊心和关心他人、服务他人的意识,使孩子 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杨瑞清不仅立足学校办教育,还把课堂“搬”到社会。他说,我要在教学中实践陶行知先生提倡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一思想,使农村孩子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于是,他带领师生们走出学校,服务农民;走向乡村,服务社会,探索出一条“乡村大教育”的路子。每年秋季,学校都要举行“柿子节”活动。校园里栽着八颗柿子树,在柿子成熟的季节里,伸手就能摸到的柿子居然没有一个孩子摘,不少人对此感到不可思议。杨瑞清说,这可非一日之功。每年到柿子 成熟的时期,杨瑞清带领师生们一起采摘柿子,然后举行分柿子活动。杨瑞清站在摆满一篮篮红灿灿的柿子面前对孩子说,这不是一般的果实,它是“劳动之果”,是全校师生劳动的结果;它是“智慧之果”,同学们围绕八棵柿子观察思考、写日记、做数学题;它是“道德之果”,没有道德的自觉约束,大家就看不到这些丰收的果实;它是“艺术之果”,绿油油的叶子、红艳艳的果实装点着我们美丽的校园。现在,我要把这些至真、至善、至美的果实分给大家。孩子们不禁欢呼雀跃起来。
杨瑞清认为,乡村教师的责任不仅是教育孩子,还负有促进两代人共同成长的神圣使命。在他的努力下,行知小学先后开办了若干个扫盲班、实用技术培训班、20多个家长学校,组织了2000多名农民参加学习。他还组织老师开办10多个家长学习班,涉及500多个家庭1000多名年轻父母,占学区青壮年六成以下人口。杨瑞清还要求每一个孩子都要做乡村“小先生”,即知即传,成为教师和家长的一条纽带,使人人受教育,人人办教育,两代人互相促进,共同成长。数百名“小先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把新事新风、计划生育、环境保护、构建和谐社会等话题从校园带进村里的家家户户,乡村农舍吹进了一股股清新的风。
在实施乡村大教育的过程中,杨瑞清坚持走“联合”之路。他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及农民的支持,开办了实验农场,并使实验农场成为面向城市中小学生的“行知教育基地”。现在,“基地”不仅成为部分在宁高校、中小学、幼儿园的实践基地,而且上海、苏州、无锡等地的不少学校也把学生们带到这片“广阔天地”进行社会实践。
有人说,用“人淡如菊”来形容杨瑞清再恰当不过了。在获得全国十杰小学教师称号后,有人劝杨瑞清趁功成名就的时候赶快换个岗位,别再窝在行知小学把宝贵的生命浪费在“2+3=5的一千次、一万次的重复里面,浪费在鼻涕邋遢、野气不懂事的农村孩子身上。而他却说,我的付出,能改变孩子的一生呢。杨瑞清自有他的人生哲学。他自己发明一个人生价值公式:人生价值=奉献量÷获取量。他认为,用乡村教师的奉献量除以获取量,完全可以获得很大的商数,创造出崇高的人生价值。在荣誉接踵而来的时候,他说,如果要我对自己再定位,那么 我的选择仍然是:办行知小学,教农民孩子。他常说,作为教师代表,我得到了许多的荣誉,心里是踏实的,但是作为一个个体,又觉得自己得到的太多了。我干乡村教师有“四个无比”:无比自豪、无比平淡、无比珍惜、无比快乐。
杨瑞清给自己设计了20字的个人成长要诀:躬于实践,勤于读书,善于交友,精于思考,乐于动笔。从到行知小学的那一天,杨瑞清就开始写教育日记,在教育日记里有3个符号:“△”、“□”、“○”,分别代表一天所做的工作、学习摘抄和自己对乡村教育的思考。20多年来,他写下了120多本日记,记录了作为一个乡村教师的梦想与激情、快乐与艰辛。
信念是执著的指南针,执著是行为的永动机。杨瑞清在乡村教育的实践中,在自己的奉献道路上找到了生命的平衡点。如他所说:有人认为我失去了很多,却不知我也得到了许多。这些年,通过奉献社会,服务农村,我的自信心得到增强,能力也得到开发,价值得到了体现。
行知小学所在的五里村的乡亲们给杨瑞清送了一块“乡村教育之家”的匾额。杨瑞清认为这是他得到的最高奖赏,并时刻用它来激励自己。他说,如果我在乡村教育的道路上所走的前20年是“生根”,生下理想、事业、情感的“根”,那么后20年,我的人生目标是“生长”,长出一棵乡村教育的参天大树,真正成为一名乡村教育家。这是我坚持走在行知路上的全部梦想。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