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着是幸福的
朱永春、陈如进和陈益林三位教育专家以不同的工作和语言风格熏陶着我们的视听。与其说是一场班主任工作经验报告会,不如说是一堂艺术欣赏课,让我无时无刻不沉浸在三位专家在转化后进生后所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之中。在他们的言语中你体会不出做一名班主任的累、苦、不想做但又不得不做,反而给我一种想做一名幸福的班主任的冲动。
在他们眼里,班主任工作已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工作了,而是在完成一件艺术品。对其不断地进行艺术雕琢,让其成为一件上好的作品。但是要完成这件艺术品的加工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不断地付出。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唯有这样你才能享受到“果”的幸福。
爱是永恒的教育。三位专家以不同的方式谱写着他们爱的教育。人们常说“爱自己的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朱永春 老师虽然他的家庭经济条件一般,但对学生甚至对家长, 朱 老师却是最最慷慨的。几届学生中,有多少学生生病就会有朱老师拎着水果、补品来家访探望;有多少贫困学生的饭菜 金朱 老师悄悄地垫上;有多少学生得到朱老师的掏钱订阅的报刊杂志,甚至有的学生还会得到老师的资助买了复读机。一位外地孩子的爸爸不幸遇到车祸后,毫不犹疑地买东西去医院探视,并悄悄地送上两千元,理由只有一个:这位外地打工的家长出门在外不容易,作为孩子的老师,见难不帮,心里会不踏实。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使 朱 老师的工作中心和工作方式完全有别于他人,教会学生做人永远放在他工作的首位:他从不检查批改学生作业,却坚持每天批阅学生日记,进行师生心灵交流,学生从“要我学”自觉跨上了“我要学”甚至是“乐学、会学”的学习境界,因为师爱是一切教育的源泉。
用人格征服学生。朱老师的荣誉实在是太多了,第19届省春蚕奖获得者、 2006年省十大教育新闻人物、市优秀班主任等。但他并没有因此沾沾自喜,停止奋斗的脚步,而是继续担任班主任和一线教学工作。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在场听报告的每一个人。朱老师坚持与学生同学习共成长,与一届届的学生相互鼓励共同进步,通过近10年不懈的自学、函授已经完成科学、数学、计算机及英语4个专业的大专和本科的学业。正是朱老师这种通文理贯中西的知识结构优势和十年如一日的求知、求真、向善的精神,诠释了他在学科教学、班级管理和学生德育工作上的卓尔超群和人格上的无穷魅力。“都说我上课不备课,其实你们不知道我天天的学习就是备课”,一句话道出了教师终生学习的理念。“都说我爱吹牛,其实你们也可以做到,关键是你们有没有这个实力”,“教育的过程也就是个忽悠学生的过程,把他们忽悠好了,你就成功了”,一些富有哲理的言语无时不感染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唯有提升自己,用人格征服学生,把握成功,体验幸福。
调整心态和积极投入。一个人要做两个班的班主任,还要教两个班的科学、一个班的数学,而且做得都很出色,这些都让常人难以想象。直到朱老师通过讲述他成长的故事,才让大家茅塞顿开,真正领悟了他成功的诀窍——积极的心态和投入。一个班主任通常要带五六十个学生,他们都有不同的个性,很大一部分同学还存在一些陋习和心理问题。要使他们个个都表现良好,谈何容易?为此我们老师自己应该调整心态,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就像他说的“正常育人育正常人”。我们不要去想学生们成龙成凤,他们最应该成人。他们的所作所为都可以用一定的理论加以解释,都会是事出有因,自然也就有一种合适的方法加以引导教育。我们当好好把握教育的时机,如果学生让你给批了,他是心服口服,且有转变的迹象,那应该是比较成功的教育了。这时就会体会到工作的成功感,长期坚持应该会形成良性循环,慢慢觉得班主任并非那么难做,其实是一件挺幸福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