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探究的科学课——参加2018全国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研讨会的点滴体会
12月5日至7日,在小学科学教研员蓝智俊老师的带领下,我有幸参加了由北京桂馨基慈善金会和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联合主办的,由浙江杭州崇文实验学校承办的“走向探究的科学课——2018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亲身体验了各位专家和教学名师呈现给我们的精彩科学课堂教学及改革研究活动,理念新,触动大,值得深思。
素有小学科学“三剑客”之喻的章鼎儿、路培琦、李子平三位专家亲自到会指导,还有国家基础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组副组长郝京华教授、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副理事长喻伯军和卢新祁老师等全国知名专家,以及来自全国十余个省份的省市小学科学教研员和科学教师等700多人参加了本次盛会。
阮翔、沈跃群、陈志强等六位教学名师呈现的6节精彩课堂教学展示,既是当下小学科学教学理念的新引领,也是当下小学科学教学新模式的呈现,更是走向探究式开放课堂的新尝试。
科学课在开放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究性,是这次课堂教学观摩留给我的最深印象。开放的课堂可以给学生足够的自我学习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教师所起的作用不断弱化,好像教师的作用就是给学生提供了探究所需的器材。所有的课堂都是属于学生的,学生在探究的领域里自我发现问题,自我探究和解决问题。最精彩的是活动后的反馈环节,教师没有对汇报内容进行限定,学生完全可以天马行空,在自我的探究领域,汇报成果,也可以汇报问题,甚至是探究中的新发现。组别之间或学生个体之间,只要对对方汇报有疑问,就可以进行质问和交流,这种完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理念,学生的收获不仅是知识、技能,更是探究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试想在这种理念下教育培养的孩子,他们的思维有多活跃,角度有多新颖,理解合作有多深入,探究品质有多优秀。
精彩的课堂呈现和教师的高超教学技能是建立在充足的课堂教学准备的基础上的。纵观这六节课,每一节都体现出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不管是阮翔老师的从容淡定,还是陈志强老师的充分自主,快乐探究……他们在上课前都进行了充分的磨课,甚至连学生的学具都非常讲究,关注了学生学习中的每一个细节。阮翔老师为了完成这节《月球的运动一》课的教学,半个月前就与崇文实验学校的学生及课任教师联系、合作,观察并绘制月相图。湖州市南浔区锦绣实验学校沈跃群老师为了在《沉浮于水位变化的研究》教学中,为了有利于学生对水位的观察,采用滴管加水法和去除液面凹面法,减少学生观察的误差,这些细节看似很小,但反应出上课老师对课堂教学和探究精神的重视。任何随意都可能影响课堂,影响学生的学习,我想正是有了严谨而细致的工作作风,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他们才一步步走向了名师。
科学课堂应该走出40分钟完成任务的潜意识,不以40分钟是否完成任论成败,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探究学习。我们在平时往往为了赶时间而给学生明确的时间限制,比如“给你5分钟或者请在10分钟时间内完成”等,这些给学生抓紧,快速完成的提示,意味着时间到了,没有做完就等于零了,也给学生造成紧迫感。催促让课堂不再和谐,让探究趋于应付,急于寻找结果,甚至于有学生猜测教师需要的答案,而忽略了在实验过程中,真实、细致地观察和探究,不利于学生观察和探究品质的培养。解决时间问题的办法是向课前和课后延伸,课前可以让学生早准备,早预习;课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再去探究,师生可以选择适当的时间,对有争议的内容再进行讨论。
科学课应重视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知识的获取在这个智能时代不应成为课堂教学的唯一追求。今天的科学课,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创新思维,对学生的影响不可能立竿见影,但或许在若干年后,它才是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最好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