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继续教育>详细内容

继续教育

周芸工作室:浙江名师行知论坛活动有感

作者:李慧芬 文章来源: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8-06-29 字体:

4月底,有幸在周芸工作室的带领下参加了“浙江名师行知论坛学前教育专场。”在本次活动中,我们目领略了余胜兰、沈颖洁、陈碧霄等多位特级教师的风采,在一张张的照片中,在一声声的朗诵中了解了这些特级教师的成长之路。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温州鹿城区学前教育教研员的陈碧霄老师。

陈老师带领着以温州市第九幼儿园为基地的鹿城区“意象美术”研究团队,本着以美术是以“感知、统整、意表”为核心理念,扎根一线带着问题做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同时,她还以“相信儿童、追随儿童、支持儿童”的理念为指引,带动幼儿园开展园本课程、课程游戏化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鹿城区幼教“自然、生长”的教育品牌。 陈老师详细的向大家介绍了意象美术课程。

她简洁、生动、实效的讲座和教学风格受到了老师们的欢迎,也带给我们许多意象绘画以及如何实施园本化课程的启示。

一、借形想象法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事物的特征,引导幼儿转换角度进行想象作画,这一方法让幼儿习得绘画技能,又促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是对我们目前“美术活动是否能够提供范画”这一问题的良好回应。

二、借物置物法

这种方法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形象联系在一起,使正常的物体出现反常但又合理的变化,形成奇特的画面,能够激发幼儿大胆的创作,但是同时也为幼儿提供了一定的创作基础,值得我们借鉴。

三、极限伸缩法

作画时,以生活中的物品为素材,引导幼儿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把物体的某一部分夸大或者缩小,进行大胆的添画和创作。这样的方法给予了幼儿一个支撑,在创作时显得有趣,从而激发幼儿大胆自信的作画。

四、极限变形法

幼儿在作画的过程中,将物体任意的夸大和变形,能够有效的启发幼儿的想象,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能够宣泄自身的情绪,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自由表达和交流,让成人从绘画走进幼儿的内心。

五、多物同构法

这是一种游戏化的组合,错位作画的方法,启发幼儿想象生活中相似性的物像,选择多样性相似的物像重新组合,形成全新奇特的画面。

意象绘画丰富了幼儿园艺术领域的课程,在教学方法中注入了新的内容。对我们开展类似的课程,或者开发其他的课程方面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