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高中班主任工作室:德育的对象和主体到底是谁
6月5日,县高中班主任工作室第2阶段第五次研修活动在遂昌中学方圆楼四楼会议室举行。德育对象和德育主体到底为谁?来自职业中专的优秀青年教师文语晗老师结合教育实践,引领研修人员对这个常见却容易被轻视的课题展开研修。
文老师从德育对象及德育心理基础讲起,介绍了道德教育的可行性,分享了不同学者的不同观点。她认为,德育对象的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包括精神分析理论,如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要求关注情感,父母应该起到榜样作用;社会学习理论,如班杜拉的观察学习论;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如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详解等。而对于个性实际与道德教育,这重点强调了德育中的“因材施教”。
“根据实践可知:人之初,无所谓善恶。一个人的成长,后天环境的影响很大,比如家庭影响、学校影响、社会影响等。我们能做的,是努力让学生变得善良一点,更善良一点。”在分享自己观点的基础上,工作室导师刘永贵告诫研修人员,为人师自然就是德育的主体,一定要做到正直,一身正气,具有正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