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继续教育>详细内容

继续教育

做一位有心的班主任

作者:遂昌二学 李长福 文章来源:scsx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08-06-27 字体:

有幸成为遂昌十名班主任中的一员于2008520日至24前往浙江教育学院参加全省骨干班主任培训,共聆听了七位专家近二十个小时的报告,深受启发,现整理感想少许于下。

近几年各起始年段的招生时节都有这样一些情况:许多学生家长在子女入学、分班时,不仅要选择好的学校,而且要想方设法选择好的班主任。为人父的我也深深地体会到了这种愿望的强烈。这种现象则充分说明了社会家长对班主任在学生成长发展中的地位、作用重要性的广泛认同。我们欣喜的同时感到责任重大。

一、调好心态,潜心育人

当今社会的浮躁现象较为普遍,网络语如下:当今的人们财富在增加,满足感在减少;

沟通工具在增加,深入沟通在减少;认识的人在增加,可谈话的人在减少;房子越来越大,房子里的人越来越少;精美的房子越来越多,完整的家庭越来越少;路越来越宽,心越来越窄;楼房越来越高,视野越来越低……。一位网友对教师面临的困境进行诉说:师德,一顶光彩夺目的高帽;课堂,行走在爱与恨的边缘;作业,勾差间细数着无奈;评价,无法拒绝的教育之重;家长,期望厚重如山;职称,疼痛的阶梯;培训,花钱买罪受;假期,读你千遍没味道;福利,多多益善梦难成;科研,想起来总是那么遥远……。面对现实,还在当着班主任的我们该怎么办呢?有本事我会去考公务员,有机会就去换职业,如果什么都在眼前难以实现,那我们就应该静下心来。不能改变环境,你就适应环境;不能改变别人,你就改变自己;不能改变事情,你就改变心态。客观上来说,上苍对人是公正的,四川地震没有对人进行甄别哦。有时我们需要换位思考一下: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

二、经常学习,走进学生

当今的学生思维的敏捷和信息的丰富程度经常是我们不可及的。从某报上曾看到这样一篇文章,大意是说一位老师给学生出了一道脑筋急转弯的问题,老师问学生:“树上有十只鸟,开枪打死一只,还剩几只鸟?”学生反问“是无声手枪吗?”老师说“不是。”学生又问“枪声是多少分贝?”老师想了半天说“100分贝。”学生自言自语“这样的话,足可以把鸟吓跑。”学生又问“老师,这个城市里打鸟犯法吗?”老师回答“还可以吧。”学生问“你确定树上就十只鸟?”“十只。”“这棵树旁边有没有树?哪棵树上有没有鸟?”老师回答“没有!”学生又问“那这棵树上有没有挂鸟笼子?鸟笼子里有没有小鸟?”“没有”学生穷追不舍:“那这十只鸟中有没有残疾的?飞不动的?耳聋的?”老师开始出汗了:“没有!”“有没有不怕死的?” “没有!”学生说“照这样说,树上有十只鸟,开枪打死一只,剩下的九只全飞走了,没有了。”如果你不经常学习,你就会被学生远远甩在身后。我们要尽可能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在干什么?努力向他们靠拢,才能建立一条较为畅通的交流渠道。

三、育人重育德,家教重细节

前些日子听到这样一件事,一位年亲少妇在县示范幼儿园门口叙述的:今天早餐我买了豆浆和两元钱小笼包,老板多给了一个小笼包,有七个小笼包,我问孩子,你吃几个,他说我全部要吃,我说你全部吃掉 了,妈妈吃什么?他说,妈妈先别吃,等我吃好了,你再吃。我拿了一个塞到嘴里,他却叫起来:“这是我吃的,这是我吃的。”看着哭闹起来的孩子,我忽然发现,在我们整个自以为是的孩子教育中,我们像所有的父母一样,给他买玩具,买书,致力于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我们是否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那就是没有教会他去爱别人,关心别人,让他拥有一份爱的能力。看到此,我的心里有所触动,班主任也需要指导家长关注德育的细节。

细节一:记得曾有这样一个真实故事:从小学起就有一位同学背着另一个双腿残疾的同学读完小学、初中直至高中。在高三的一次家长会上,这位残疾学生的妈妈非常激动,拉着另一位学生家长的手感激万分,而这位家长说“别这样,是应该感谢你才对,是你的儿子让我的儿子学会了去爱别人。”这位家长的教育理念真令我佩服。

细节二: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准备组织学生上敬老院去擦栏杆,学生下午放学回家后跟家长说起这件事,家长有三种回答方式:1、你们的老师真会找点子来扩大自己影响;2、真好,你都能为社会做贡献了;3、真好,如果老奶奶从你身边经过该有多高兴啊。我想可能第三种家长的引导更能激起孩子的责任意识和道德的自觉意识。

细节三:孩子和别的同学玩耍时弄痛了,学生哭着回家,家长紧张发问:1、谁又欺负你了?2、你怎么了?我想第二种问法更能激起孩子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从自身找问题。若长期的用第一种方式的引导,就会让孩子遇事从外部找原因,甚至说谎。

细节四:孩子放学高兴地跑回家中,看见妈妈正在剥毛豆,家长说“去去去,做作业去,把书读好就行,剥毛豆是妈妈的事。”长期如此,孩子就会失去责任意识。

四、关注学生的第一次

班主任自认为最头痛的事,莫过于班上有几个经常违规,屡教不改的学生。曾听到王老师叙述他班的舒野同学的表现:

“舒野同学那可真是个令人头疼的孩子,该同学不仅学习差,更严重的是行为习惯存在问题:平时不爱学习,专门惹是生非,他性格倔强、乖戾,特别爱打架。班级中的男同学很多尝到他拳头的滋味。他性格暴躁,常为一点小事就会对同学“大打出手”。你看他发起怒来,那样子真怕人:眼珠瞪得发圆,牙齿咬得直响,拳头握得很紧,连身体都颤动起来。正如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得那样:他像要把别人整个吞下去似的。平时,不管他犯什么错,别人指出,总是不承认,并且还要报复。老师找他谈话,他坐着不动,就是拉他,他抱着桌子不放。对于这样一位特别的学生,我软硬兼施,但收效甚微。”

面对现实,其实很尴尬,我们有必要去揣摩舒野同学的过去,他的“第一次”。

有这样一个故事:“以前,在美国有一个富人区和贫民区。在这两个区域里,各自住着一个富人和穷人。有一天,那个穷人将车停在了自家的楼下。小偷将汽车的一扇车窗移开了一道缝,穷人发现后并没有在意。到了晚上,小偷通过那道不起眼的缝将汽车里面的物品全部洗劫了一空。同样,在富人区里,那个富人在停车时一时大意,没有将汽车右边的车窗关上,就径直回了家。等到他早上来开车时,发现车门大开,车子里面早已空空如也了!”这就是看好第一扇窗的出处。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在学生犯第一次错误时,你得抓住机会,把学生教育的“口服”更重要的是“心服”,下次班上任一学生就不易会犯同一错误。看住第一扇窗也许并不难,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奋力去做就能达成。我们要象“大禹治水”那样,采取“疏”、“通”、“引”、“导”而不是一味地“堵”、“塞”、“拦”、“截”、“填”那样才是真正聪慧、睿智的方法。

卡耐基曾说,想钓到鱼,就要问问鱼想吃什么。道理很简单,要钓鱼的话,饵必须适合鱼。班主任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了解学生的需要。给学生一个适合他发展的环境,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特长有所凸显,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愉悦,在享受成功和快乐中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己增强自信,这才是教育的艺术,才是尊重生命的教育。孔子曾主张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一个佛学故事说,某深具慧根的大师云游到某处,应弟子之约,去移动一座大山。诵经毕,山岿然不动。众人愕然之际,大师朝山走去,嘴中大喊:山不过来,我就过去。人的本性是主动而非被动的,不仅能消极选择反应,更能主动创造有利环境。当困难的大山不主动挪位时,面对困难的人应该主动走近他们。与其等待造势,不如立马借势。当我们无法使山向我们靠拢的时候,我们采取的最好的办法便是主动向山走近。

200862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