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继续教育>详细内容

继续教育

课感研修:走近文言文——“八婺之春”观课有感

作者:罗艳 文章来源:课感研修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8-04-25 字体:

“同学们,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文,读一读《记承天寺夜游》。”学生一脸茫然。“你们没有课本吗?”一番折腾后,学生终于拿到了课文。一节课的开始遭遇这些措手不及,刚被导入捂暖的课,又开始还寒了!接下来的几分钟,学生仍很沉闷。这时,我的脑海中浮现的是我在上文言文《两小儿辩日》的情景:三分之二的学生闷着,一堂课下来,硬是靠着那三五个积极举手的孩子支撑着。这难道就是文言文带来的尴尬吗?很显然,名师之魅力,远超乎我们的意料,未曾预习,八年级的课文给六年级的孩子上,诸多的顾忌,都被王崧舟老师一一破解,让听课的老师豁然开朗,课堂的诗意韵味,令场上的学生,老师流连。

“八婺之春——浙派名师小学语文新课展示研讨会”,带给我们小语人的震撼,不只一点点,课课有特色,但论我最在意的,是文言文的教学。故今日撇开其他,只思文言。

回顾自己的文言教学经历: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五年级开始,总共只选用了4篇文言文,分别为《杨氏之子》(五下)、《伯牙绝弦》(六上)、《学弈》(六下)、《两小儿辩日》(六下),4篇文言文加在一起还不到400字。就教材分量看,连点缀都说不上。

回顾自己文言文的观课经历:一是鲍宗武校长执教的《伯牙绝弦》,此后,大家便说公开课别再上《伯牙绝弦》了,因为它已经被鲍校长上绝了;二是在杭州大关小学听的《杨氏之子》,孩子们学得不亦乐乎。仿写文言环节,更是给人信手拈来的感觉。

而我们平常文言文课堂为何常遭遇死气沉沉,究其原因,大致如下:

第一:师生都认为文言文在现代社会不能学以致用,离我们太远。 

第二:老师教学单一,没有活力,这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关系 ,老是单一翻译课文,然后背诵,最后归纳文言知识点。

无论是第一点,还是第二点,其实我们看到,本质的问题还是我们对文言文的认识不够到位。

一.对文言的再认识

(一)文言乃民族精神之根

王大师在讲座中提及:“半部论语治天下,另外半部论语治人心。”与西方的“以神为本”相比,中国的文化精髓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说中国人是有信仰的,而承载这份信仰的是我们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民族语言——文言文

乌申斯基说过:“人类一代一代地把深刻的内心活动的结果,各种历史事件、信仰、观念,已成陈迹的悲哀与欢乐,都收入祖国语言的宝库中。简言之,精心地把自己的精神生活的全部痕迹都保存在语言中。语言是一条最生动、最丰富和最高尚、最牢固的纽带,它把古往今来世世代代的人民连成一个伟大的、历史的、活生生的整体。”对中华民族而言,文言文正是这样一条长达三千多年历史的伟大纽带。

所以,文言启蒙课程不应以掌握实际知识、训练各种技能为根本,而应以文化的陶冶与传承为根本,这是文言启蒙教学有别于普通教学的根本所在。

  1. 文言乃儿童精神之活水
      读着杭二中那位高中生的高考作文,听着老师们甘拜下风的评价,我们知道他的成功源于他儿童时期的文言阅读。儿童时期的文言阅读,不同于对动漫的冲动、对游戏的兴趣,它是一种高雅的文化志趣。越是高雅的志趣,往往越远离日常生活,越需要文化的支撑和传统的浸润。西方人让儿童阅读《荷马史诗》,阅读《圣经》,我们为什么就一定要以不感兴趣为理由,让儿童忘记《诗经》、忘记《论语》、忘记老庄呢? 文言启蒙课,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较早接触传统文学,不但可以滋养孩子的心灵,还可以提升孩子的文化底蕴,培养孩子温柔敦厚的优良品性。

    二.文言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以文本特征观文言之美,激发学生“乐读”

    以《伯牙绝弦》为例:

    一音韵美:无论是“鼓琴而喜遇知音”还是“痛失知音而摔琴”,全文字字有声,句句有画。在伯牙的世界里,音乐随心而动,随弦而生,琴音中弹奏出崇山峻岭、滔滔江河大千世界中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伯牙都能用音乐去表现。他的琴艺是何等的高超,琴声是何等的魅力。沉浸于文本之中,心中仿佛出现一曲曲时而澎湃激昂时而轻柔委婉的琴音,一幅幅意境深远的图像在闭目凝神间清晰地浮现于眼前。有韵有画,故学此文时,学生尤其感兴趣。

       (二)基于“熟读”,做足涵泳工夫。

    文言启蒙教学贵熟不贵知,道理就在这里。如果对经典文本只是浏览扫描、匆匆而过,即便意思都懂、文理全通,到了要用的时候,脑子还是一片空白,没用。因此,熟读环节的关键在于烂熟于心

       (三)贵在“悟读”,找到文本的生长点

    某校一生,因语文老师坚持熟读小古文,至四年级时,已积累数百篇文言文。一日因母亲为其买了新书包却忘记告诉他,等他发现已是三天之后。于是写下一文:

     

    有一母性缓,一日网购书包一只,收货良久,未告知其子。三日后,其子问之,母曰:“书包已到三日,吾忘矣!”子曰:“汝记性差矣!”二人俱哈哈大笑。

    经典作品之所以有长久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有一种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而这,正是悟读文言的机制所在。在悟读环节,教师重点抓好对文言文本的触发联想”,拉近文言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找到文本的生长点,促使学生产生以文言陈述生活的期待。

    王崧舟老师主持编写文言启蒙课程,编写的基本体例为:选文——注释——译文——品读——链接。从中我们也可看出,文言的教学绝不应该只停留在翻译,背诵的层面。为此,要坚持“多读文少做题、多积累少问答、多自悟少灌输”的基本法则,以学生学情分析为原点,找到文言教学与儿童认知的无缝的对接点。

    心境空明,方能能寻得美丽月色,故对待文言,需要更纯粹的心境,认清文言的本质,加大对母语中经典文本(主要是文言文本)的积累,提高学生的母语运用能力,全面打好母语基础。

     

     

 

【打印正文】